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人性的善恶始终无法做出评判。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人性也展现出了多面性,我们无法根据一个人一件事便做出判断。“三岁看老”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呢?我们无法判断,回顾历史,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李绅最后却成为了一个大贪官。自幼便以“孔融让梨”闻名的大孝子孔融却流传着“弑母”的故事。

我产生了怀疑,人性到底该如何评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仅是摸了一下豪车便被骂上热搜,不知道那些诽谤他的人在吃饭时会不会感到羞愧的难以下咽?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计其数。诸子百家留下的优秀文化思想在政治教育上都提供了宝贵意见,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导致中华儿女中出现了“文化的叛徒”。有人说“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人性本恶”这一观点。假设这一观点成立那是不是就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了呢?

“教育”这两个字拆开就是两件事“教书”和“育人”。我们国家的人才不计其数,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在“教”上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育”呢?真的做到育人了吗?“考试可以过滤学渣却过滤不了人渣”这句话我听过好多遍,这句话出现的原因就是某些高校的学生在生活中触犯法律法规,违背公序良俗。如果说高等学府有所谓的“人渣”存在,那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思想政治,文明礼仪。它的意义何在?

说了这么多,第一不是为了抨击社会,第二不是为了讽刺教育。旨在可以在一些程度上教化世人。这本书起名《人间万花筒》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人间百态》。借作者的眼睛收录100个小故事,加以编撰展露给读者,有的故事感人心扉,有的故事让人痛心疾首。作者希望大家可以读懂这一个个故事带给大家的教化意义,大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去其槽粕取其精华。让大家可以更好的改变社会现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感染读者,让读者们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对“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做出自己的辩证,明确自己的观点。

这本小说里的故事有些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些则是作者收录的。没有任何违反社会观念的引导,均是客观叙述每一个故事。也不是戴有色眼镜去评判每一个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中作者都会以第一视角来阐述但是不是故事现实的主人公,这么做也是为了读者可以身临其境的品读这些故事,做出自己客观的评价。也希望读者们可以客观的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小说完结时可以有理有据的论述“人性的善恶”,同时做出自己的规划和改变。

当然了,所有故事均为收录编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