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和出世的心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智慧。世间哲学的源头从不分种族,哪怕宗教信仰不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在人类文明史上薪火相传。

在思想的传承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由心智拉开的,由此可见众生众相。

只身而来,孤身而去。来去无一物,所修所悟不过心而已,所言所行不过身而已。心若着相,万物皆为映照。心若无相,万物皆为混沌。言行不一,万物皆为颠倒。知行合一,万物皆为我用。

道不外求,法不言传。心若动念,即为因果。身若动行,即为福祸。大道至简,道法自然。遵循本心,不作虚妄。如实观照,返璞归真,大智若愚。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缺一不可,互为依存。心朝闻道,身夕可死。一副躯体,外有口腹色目感官之六欲,内有心念意动感性之七情,何以谓之死生?

生时糊涂,与死何异?身之轮回,由弱至强,由胜转衰,概莫能外。觉察己身,参悟本心,方知始末。万法归一,道理显化于外,规律潜行于内。

皆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未言鸿鹄岂知燕雀之心。富贵贫贱又何如?于死生而言,所患疾病尔,亦只道是寻常。

入世者,行物欲之极,不外乎追名逐利图权。佼佼者功成名就,可谓人中龙凤。出世者,修心之自在,所图不过安身立命,寝一身形之塌,食一果腹之物,得于方寸之间。

两者之间,常以唯物唯心践行自证。鲜有既入得世又出得世之人,然世间冷暖阴阳朝暮,岂能独存久乎?死生一事,即醒睡交替,并无分别。

生时不问何为死,死时不念何为生。生死之间,活此一世,言行不违本心,善莫大焉。赐我七情六欲,非困我之感官,乃使我觉察天地万物,衍生敬畏悲悯之心,但行豁达宽容之事。

儒释道三家学说,尽信则失,不信则惘。一味入世易迷失于心,一味出世易迷惘于行。稍有不慎,万劫不复。于喧嚣处修心,于清净处践行。知行不作二事,入出原本一世,于何时何地无关,于积极消极无关。

心境并非天生,妄言复归于婴,其时心智尚未开化,何以处世,况命数亦不可逆行。圣人之言,乃一途径而已,非大道唯一法门。作出之言,说之写之时,已脱圣入俗。习之不得其言,悟之不得其行。习悟之道,还诸彼身,合乎此身,是为适中。

世人不必相同,世人无需教化。听之任之,自成其事。事之好恶,自行为之。开悟之人何须耳提面命,未悟之人听不得道理。顿悟在于慧根,渐悟在于实事。

于世人而言,事之教训胜于言之教育。诸多因果福祸降临己身,恰如玉不琢不成器。

每每读到书中金玉良言,或倾听到他人诗意妙言,总能令我心中畅快。凡使我有所感悟的,助我心境平和的,皆为吾之师。

解救万民于水火,开创盛世之太平,此等入世伟人修得大造化,功德无量。弘扬学说开愚昧,奠基慧根化风气,此等出世圣人修得大圆满,普度众生。

似我等凡夫俗子,苟身尚且不易,修心自是甚难。然受教于世,当觉之一二,亦不枉此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