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向失利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楚怀王不得不为自己的国家优先考虑。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主事的魏国、楚国先后退缩,向秦国竖起白旗,摇尾乞降。
韩国、赵国均是不能与强秦相匹敌的小国,这样的形势就注定了联军的失败。
六个诸侯国,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实体,若是论实力,秦国焉能相比?
但是失败的结局就明明白白摆在了那里,这其中道理无外乎各自为政,不能团结。
面临惨败的结局,六国本当反思,但是,让人遗憾的是战败之后,联盟之中充斥的满是投降的气息。
魏国、楚国一马当先,带了一个投降的“好头“。
这两个大国是合纵联盟的重头,他们一投降,其他诸侯国也就退缩了,不过这其中也有特例,赵国就是一个。
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也就是秦军与联军开战的第二年,魏国投降,秦军以庶长楞里疾为主将,领兵乘胜追击,再攻联军。
两军在修鱼交锋,联军大败,被斩首八万有余,韩国将领申差也被俘,联军投降,只有赵国应战,不肯屈服。
赵国不肯求和,战争仍在继续,这个时候出现了极其戏剧化的一幕。
秦国继续追击赵国,而本是合纵同盟国的齐国竟然也加入了攻打赵国的行列。
这样一来,形势全乱了,合纵同盟竟然自相残杀了。
齐国是个大国,因为与楚国的联盟关系被拉入了合纵联盟,在与秦国的战争中,一直低调行事,不肯多出力。
而此时,见赵国被秦军追得抱头鼠窜,转而落井下石,背叛了联盟,这种乘人之危的卑鄙行径十分让人气愤。
齐国为什么在赵国落难的时候雪上加霜?这其中缘由不过就是想从中分一杯羹,夺取赵国一块地罢了。
齐国与秦国一向势不两立,都有争夺霸主的志向。
一山不容二虎,两国均在较劲,扩张领地,强国壮兵。
眼见赵国穷途末路,便想轻而易举从同盟诸侯国身上吸一点血,壮大自己。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因为利益,朋友成了敌人,敌人成了朋友。
赵国本就势单力薄,哪里招架得住两个大国的进攻,最终还是屈服了。
最为顽强的赵国投降了、六国合纵联盟彻底失败了,公孙衍眼见着这些,估计要气得瘫坐在地上。
六国代秦以失败告终,这是公孙衍合纵政策的又一次失败。
有人说,合纵政策的实践虽然遭遇了多次失败,但是并不意味着合纵政策是错误的,从理论上讲,合纵是符合当时各国国情与实际的。
确实,合纵政策是一个弱小国家求生存的完美战略,但是,理论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差距。
一个好的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入实践之中,又如何能称之为成功的理论?
也有人说,如若各国真能够很好地履行公孙衍的合纵政策,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么天下形势便不会如此。
但是,历史不是舞台剧,不能重演,事实就摆在那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