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废品这事,别人能做他也就行得通,他觉得在京城里多待些年头,积累了更多的经历后,他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阎立国有这样的心思:志强大公司在福利待遇和其他各个方面,比江城其他工厂无疑要优质很多,就像王波所说,成功需要生活的磨砺和人生的态度决定。无论他留在公司工作还是到超市帮忙,志强公司都会给出报酬,不会因为他选择了第二条路就降低他的待遇。
阎立国不被他人的言论影响,他坚定选择了第二项。
王波已经在江城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功,父母告诫他们出社会后要听从王波和李志强的指导。捡废品怎么了?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同样能够取得成功。最先站到第二方案这边的是阎立国,而陈冲在深思熟虑后,与他一样作出了相同的决定。陈冲与阎立国的想法相近,他认为在京城,尽管学习经营超市可能会浪费多年的学问,但他已经看到了更大的舞台。即使留在BJ面临困难,但他相信,走出江城让他开阔眼界,三年后的他会成为更有远见的青年。相比之下,回家开小店显得局限,所以陈冲认为应该在京坚持三年,哪怕这段时光辛苦,也将为未来的收获奠定基础。
许多年轻人的决定容易摇摆,本有不少原本倾向于第二方案的人被小四他们的话动摇,又加之对于捡废品的抗拒或是轻视苦劳的心理,他们都转向了第一条路线。
短短十几分钟内,二十余人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是十几人,如同王小四选择了第一方案;另一方只有包括阎立国和陈冲在内的八人。
王小四以轻蔑的眼神看着对立的队伍,并讽刺质问道:“怎么?真的要在京城当收破烂的?放弃安稳日子和超市管理机会,我看你们要么就是聪明过了头,要么脑袋进了水。到头来大家还是要在一起拼的,何必自作聪明呢。”
在人群中,姜之子姜浩审视着几位默不作声的人,这时他对闫立国开口说:“立国兄弟,咱们从小时候就相识,我认为你应该好好考虑下: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管超市何尝不是一份值得自豪的事?当初我们一起晋升管理层,未来只要有努力,前景无限好。我认为你们应当认真思量,管理层属于中层领导,像江城那边商场的经理也是我们一样的管理者,有着广阔的前景,总比底层收破烂要有尊严得多。”
那个自封新中国的文艺诗人孔繁林,文质彬彬地强调:“收破烂意味着生活在污秽与贫穷中,每天与流浪者相似,即便好听点儿称废品回收者,难听的就是拾荒的,尊严和脸面全丢掉了。相反,如果管理超市,我们就能有多余时间学习,让梦想照进现实。为了我们的文学梦想,快来加入我们啊!”他的话语间夹杂着对诗和远方的理想追寻。
八十年代的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怀揣着文艺情怀。他们热爱阅读评论,敢于批评时弊,无所畏惧于势。
物资匮乏年代里,多数人为温饱而打拼。心怀壮志的男生夜以继日研读自己钟爱的书籍,哪怕烛光微弱也抵挡不了追求理想的渴望。对于他们而言,激进、压抑、热情与迷茫交错,孔繁林那样的爱诗青年时常存在。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