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库时发现几本陈旧发黄的手稿资料,其中有些从未公开的内容。
据考证,这些手稿属于上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职业“植物猎人”乔治·弗雷斯特(Gee Forrest),弗雷斯特是二十世纪初到中国西南进行博物学采集的重要人物,从1904年至1932年曾先后7次到川滇藏等地进行植物采集工作。因弗雷斯特不太善于写作并且很少集中出版著作,因此后人对于当年考察队的经历知之甚少。
此次手稿的面世,不仅对当年滇西北地区高山植物的采集研究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部分细节成为研究近代中国西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线索。
但工作人员声称对手稿内容的真实性存疑,不仅时代久远无据可考,个别记录罕见离奇,用现代的科学常识不可解释。
以下便是其中一则记录:
1921年,弗雷斯特第五次带领考察队远赴中国云南进行植物采集,此次将沿怒江至察隅开展长途考察工作,抵达之前从未到过的滇西北山区深处。
滇西北地区地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独特,对西方各国考察队有巨大的吸引力。
此次虽有本地人作为向导和助手,但由于滇西北地区河谷深切,地形崎岖复杂,指南针多次失灵,考察队在深入山区数日后迷失方向,徘徊往复多日未能找寻到正确路径。
正当考察队所带干粮因滞留数日而消耗殆尽,濒临绝望之际,在此人迹罕至之地,众人居然听到了人声,由远及近走来了两名打猎的村民。
村民对于出现在深山的考察队极为警觉,但见众人精疲力竭呼唤求助,便迟疑地停驻了脚步,随即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众人充饥。
但见此二人身着青布衫裤,装束完全不同于当地少数民族,本地向导试探着上前沟通,发现村民的口音是北方官话,对于云南本地方言不太能听懂。
两位村民愿意为考察队领路,将他们带出这片莽莽苍苍的广袤密林,但是当考察队提出能否提供更多食物资助,考察队可以用物资交换,村民思忖半天说要回村寨向族长汇报。
于是,一行人跟随村民向深山进发,一路上深山幽谷,层峦叠嶂,连走惯山路的本地向导都行进得异常艰难,通过数段迷宫般的崎岖山路,众人来到一段流水潺涓、清净澄澈的溪流旁。
一座人工木桥巧妙运用山势架在溪流之上,众人走过木桥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座气势恢宏的村寨出现在前方。
一排高大的石墙横亘眼前,寨门位于正中类似谯楼的石碉下,隐约可见石碉内有守卫巡逻,可见戒备森严,易守难攻。
山民让考察队在村寨外等候,然后闪身进入寨门不见踪影,正当考察队忐忑不安等候半晌,寨门打开,村民告知考察队族长同意他们进入。
考察队员步入村寨之后,顿觉大开眼界,考察队多次到过云南山区,曾深入研究当地诸多少数民族,但从未见过有如此雄伟壮观的部落建筑群。
村寨内四通八达,布局建置规整,仿若乾卦六爻,房屋就地取材用深山铁杉与打磨过的山石作为主材,而横梁立柱采用中式传统榫卯结构连接,牢固稳定。
寨内村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只见男子身着素布短衫精壮干练,穿着对襟襦裙的妇人带着孩童在做手工,衣着整洁,举止大方。
村民虽对高鼻深目、金发蓝眼的异国人甚为好奇,但并不驻足围观,未因外人的到来而停下手中活计。
考察队中有研究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学家,仔细观察村寨中众人的穿着装束,类似距今几个世纪前的明代服饰,而建筑布局应遵循了“周易”的乾卦卦辞,因此汉学家猜测居住在此的应是避世隐居的汉人。
本地向导虽在深山中往返多年,却从不知山中还有如此规模浩大的村寨,虽隐居于杳无人迹的幽壑深谷,但富足水平已远超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