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野战与攻城战。
这个时期的列国平民的食物来源较为单一,通常是五谷或者杂粮,对于蔬菜与肉食的摄入较少,因此底层士卒普遍患有夜盲症。
在光线昏暗或者夜晚黑暗中,患有夜盲症之人难以看清物体和识别方向、行动困难。夜盲症的存在也导致双方大军很难展开野战,甚至是对于夜袭的记载也很少。
而在所有史书记载中,有关夜袭最为著名的当属燕昭王时期燕将乐毅率五国大军攻破齐国城池七十余座,最终却败在齐将田单的火牛阵的这场战役。
齐将田单先是向燕军乞降麻痹敌军,而后收集城中千余头牛,牛角处裹上兵刃,将用油浸泡的苇草绑在牛尾上。
趁着夜色,齐军点燃苇草,数千头牛由于惊吓冲进燕军军营。而后田单带领城中仅剩的数千齐军拼死冲击燕军大营,这才击败燕军主力成功复国。
野战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双方的近身肉搏战,需要双方大军面对面厮杀,更考验将领的基本统军能力。
中国文字演化中,“阵”与“陈”同源。
金文中,“阵”字从阜(山),从车,形象的展示了战车在山脚陈列的画面。可以说,“阵”字的发展伴随着战争的发展。
那么,何为“阵”?
战争中士卒一人、一伍、一列的排列布置,甚至是全军的调配与各兵种之间的配合方式可成之为阵。
两军交战,并不是简单的全军一同冲锋或者将领在阵前单挑,军队统帅必须要考虑如何在减少己方伤亡的情况下更多削弱敌军力量。
按照所使的主要武器和载具不同,士卒可分为弓弩手、车兵、戈矛手、持剑甲士以及骑兵。
弓弩手可远程杀伤敌人,但近距离交手后却不善于自保,因此弓弩手最好是放在军阵的中后位置。
戈矛手手中的武器从数米到十数米不等,可以有效抵御敌方的近战士卒或者骑手,因此最适合放在前排或战阵边缘位置。
骑兵可机动作战,如果放在大军中间不利于迅速调动,一般是放在军阵侧翼或者游离军阵之外来回袭扰对方。
而战车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具有特色的兵种,具有骑手的高速机动性,其中搭载戈矛手与弩手既能近战也能远攻,常常是两军作战的绝对性力量。
试想一下,一辆战车由四匹马拉动,搭载驭者、弓弩手、戈矛手三人,一些战车中还有数名甲士。
那么数百辆或者数千辆战车一同在战场上奔腾,场面犹如一道兵甲洪流,滚滚马蹄声震耳欲聋。
所以不管是春秋五霸或者战国七雄,常称赞自己为千乘之国或万乘之国用以展示强大的国力。
统领数万乃至十数万、数十万大士卒的将军在战争中负责军粮、军械、军队调动以及双方信息等事宜,需要考虑到大军的方方面面。
而且排兵布阵是一番极为繁琐的事情,不仅需要提前规划各军种的最佳位置,同时也要注意各小阵。各兵种如何配合。地形、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也需要格外关注。
经过春秋三百多年的战争洗礼,各国也都总结出一套战争的固有流程,即战前谋划-约定交战时间-布阵交战-战后外交谈判。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