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马路,从公社繁华的店铺与小食店前延伸过来,到了这边的丁字路口,与一条南北的马路交叉。往南,是我家的方向,往北,是去往外婆,和父母生活的小镇的方向。但我总认为,这条路往南的方向更宽敞,更重要。这是小的时候固执的观念,很难改变,长大之后才知道是因为自己有喜好的倾向,更喜欢把对于自己来说更重要的人和事物列成重点项,其他的,就被我屏蔽了,或者直接归为不重要的事项。在成年后,长大后,还保持这样的习惯就是一种毛病了,一种心病,要治。

那时,我认为往南的路更宽更充满阳光,更重要,好似也没有任何毛病,因为它只关涉到我最自己生活的认知,影响不了他人,也干扰不了他人,所以,这个极具主观性的看法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存着,一直一直。

这条路往南走,第一个河庄,桥的南边,左拐第一个人家,就是我家。

我家有个小院,院子是乡间最淳朴的瓦工师傅用乡里普遍的来设计的,下半截是表面刷水泥的半人高的砖墙,上半截是用钢筋掰成的栅栏,栅栏个别的隔栅作了铁艺的雕花,并不复杂,有种简易的粗拙的美感。下半部的砖墙没有涂什么颜料,就用掺得较多砂石的水泥糊了一层,当作涂料,也算能够经得住风雨。

走进小院,是一栋假三层的小楼,格局跟旁边人家的设计略有不同,因为整个小楼东西向的距离不太足够宽敞,所以我的父亲请他的设计师朋友设计了一个套间的格式。我不太清楚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应如何表述这种设计,如果单从一层来看,确实是由客厅与顶头的两间竖着排列的房间形成了一个“丁”字,在小楼落成时,它与周围房子截然不同的设计让它骄傲地成了一个设计上的特例,乡邻们纷纷来观看。

当然,吸引乡邻们驻足和赞叹的,还有二楼朝外的阳台走廊上,一块一米宽的雕花石板上,雕着松鹤吉祥图,栩栩如生的阳雕造型,涂色和谐饱满,这幅石板为阳光下伫立的小楼凭添了一种卓绝的魅力。

建这栋小楼时,父亲在北边的镇做副镇长,应该说这是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不小的巅峰之后,他立意回来,给一家人建了一个家。

建的时候,他很少在家,仍在北边的镇里忙碌,母亲跟他在一起生活,也很少回来,就是一队村里的好手艺的匠人,还有爷爷奶奶,与村里热情的婆姨们在小院里,或者不能说小院,在还没成形的小院雏形中忙碌,忙了半年,小院跟小楼落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