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以为,就近平叛是最好的选择,就算不能将叛军快速消灭殆尽,也不会给对方扎根壮大的机会。”
工部尚书终于是说到了问题关键。
见问题说到了关键,云无殇也没继续反驳。
让百官自己说出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就不能再反对出兵。
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就是由谁领兵。
两者同害取其轻。
对于文官集团来讲,与其将功劳让给云家人,还不如给武将集团。
当听说镇北王可以领兵南下时,就注定了,最后一定是咸阳的武将们领兵平叛。
这也是始皇政想要的结果。
大秦带甲数百万,这几百万是士兵需要的是战争。
但天下已经尽归一统了,没有什么战争可言了。
北上是辽阔的草原,草原上是匈奴。
匈奴是游牧民族,人数不算多,分为各个部落,且没有非常固定的居住场所。
进攻匈奴,兵力若少了,加上客场作战,很难克敌。
兵力若是多了,草原辽阔,匈奴分散,大军来回奔袭,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不可估量的。
想要拿下北方匈奴,远远比攻克一个国家要难许多。
至于新罗国,要比匈奴容易处理的多,只要跨过马訾水,大军入境,便没什么难的。
只不过大秦现在还没有优秀的水军,没必要耗费大量兵力去进攻弹丸小国罢了。
再南下,是南方蛮夷,南方蛮夷和大秦领土之间有大大小小的沼泽地绵延。
大军若想要进攻蛮夷,那就得跨越那些充满毒气的沼泽地带。
大秦兵力不容易跨越,蛮夷同样如此。
所以也没必要损耗兵力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
如此一来,与大秦相近的外邦都不是很容易处理。
大秦在没有继续扩张能力的前提下,导致了大秦的将士没有用武之地。
当外部矛盾不存在时,就会滋生内部矛盾。
也就有了如今百官分出无数阵营不停内斗的情况下。
人只要多了就会有竞争,争得面红耳赤,争得头破血流。
竞争产生后就必然有成功者和失败者。
成功者得到了利益,会拥有短暂的满足。
成为更高位者后,便会拥有更大的贪欲,从而继续竞争。
失败者没有得到利益,但同样不会放弃继续竞争。
长此以往贪欲滋生竞争,竞争扭曲人性,大秦就会出现不稳定因素,从而导致发生变故。
这样的变故就会容易演变成造反!
大秦目前就急需解决这种马上要出现的问题。
一国之大事,必须未雨绸缪。
将内部矛盾转换成外部矛盾,是当前所急。
恰好出现的各地起义刚好解决了燃眉之急。
无论大小,只要能让大秦将士有用武之地,那就有理由将文武之间的矛盾,转换成武将之间的竞争。
有战争,就意味着武将的地位会迅速提高。
武将地位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文官在朝廷话语权的降低。
降低话语权自然就会损失很多的隐形利益。
所以文官集团才会极力阻止武将集团出兵平叛的建议。
这时,就必须需要另一个人站出来转移文武之间的矛盾。
两者同害取其轻。
镇北王就是对于百官来讲的巨害。
无论文武,只要提到镇北王,都只能望而生畏。
当知道镇北王有南下的意思后,他们被迫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
这也是始皇政所需要的效果。
为了让百官自己提出必须出兵的理由,让他们最后没办法自己反驳自己。
所以才有了云无殇和百官之间的一顿辩论。
最后几番辩论下,由工部尚书提出一个让他们无法反驳的理由。
为了黎民百姓,为了天下苍生。
这个大义之言提出后,没有人再能反驳。
云无殇看着这个有点小帅的工部尚书,微微拱手:“大人所言极是,下官不敢反驳。”
这话说完后,云无殇退回了最后的角落。
百官之间继续开始了长达一个时辰的辩论。
文武百官开始争抢领兵的名额。
从战报上来看,江南的叛军是最多的,也就意味着功劳是最大的。
谁能拿下去江南平叛的资格,谁就能立头功。
三品以下的将军竞争尤为激烈。
这些将军背后有着不同的家族支持,这些家族背后也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由于这些党派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的存在,本是武将之间的竞争,逐渐将文官也牵扯进来了。
又变成了文武百官之间的竞争。
“臣愿领兵二十万,南下平叛!”
“臣只需领兵十五万,亦能平叛!”
“给臣十万兵马,十万兵马,臣就能克敌!”
十万兵马已经是极少的了。
按照战报上来看,叛军兵力在十万之上。
二十万装备精良的秦军对抗装备落后的十万叛军,结果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十五万装备精良的秦军,想要克敌同样不是难事。
但十万秦军对阵十万叛军,就得有所考量了。
战报是这几天送来的,在路上已经消耗几天时间了,集结大军再向江南出发又得几天时间,这一来一回十几天过去了,江南局势指不定变化成什么样了。
万一这十万叛军已经拿下几座坚城,那十万秦军对阵十万叛军就有点麻烦了。
听到这话时,云无殇也忍不住好奇,是谁这么有实力。
对着身边的小官低声问道:“这位大人,前面那位愿意领兵十万平叛的将军是谁啊,当真勇武。”
云无殇旁边的官员似乎没想到云无殇能跟他说话。
对于云无殇的搭话,这小官显得极为受宠若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