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道:“我虽然看不上这对夫妻,但把他们换成其他皇帝,唐朝未必就能发展的更好。”
宫雪道:“若把他们换成汉文帝,那唐朝肯定能发展的更好。”
林天道:“你想的太美了,古往今来只有一位汉文帝。”
宫雪道:“史书对李治的评价怎么样?”
林天道:“极差。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对他的评价都不高,他和赵构两个人可以说是拉低了高宗的档次。”
宫雪道:“为什么呢?李治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也不是特别差吧。”
林天解释道:“史书对李治的评价之所以不高,在我看来是因为他执政中后期的一些决策失误和政治动荡。”
“首先,李治在执政中后期身体状况不佳,权力逐渐旁落到武则天手中,这导致了政治上的不稳定和一系列政策上的偏移。”
“其次,他两次对吐蕃的战争失败,不仅损失了大量领土,还使得唐朝在边疆的防御能力大大减弱,给后来的边疆危机埋下了伏笔。”
“再者,李治执政的中后期政治腐败加剧,官员贪污成风,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国力和声誉。”
宫雪继续说道:“确实,史书对李治评价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作为唐朝的皇帝,在晚年时期权力逐渐旁落,最终导致了武则天建立武周朝,这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唐朝的一次‘中断’或‘危机’。”
“尽管历史学者通常将武周视为李唐的延续,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权力更迭以及社会变革,都给唐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李治称为准亡国之君。”
“此外,李治在晚年的一些政策失误和用人不当,也加剧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边疆的危机,使得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这些因素都使得史书在评价李治时,难以给予他太高的评价。”
林天道:“没错,作为一位君主,李治在执政前期确实展现了一定的政治才能和治国能力,但他在晚年时期的种种失误和无奈,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大打折扣。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他的贡献,毕竟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朝的繁荣和发展。”
宫雪道:“你虽然夸了李治,但我能看的出来,你对他的印象并不好,这是为什么?”
林天道:“首先是因为他冤枉了长孙无忌,史书就批评了他这一行为。长孙无忌作为唐朝初期的重臣,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能,更是李世民的心腹之臣,对唐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在李治即位初期,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永徽之治的开启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李治却因为一些政治斗争和个人恩怨,冤枉了长孙无忌,这无疑是他在政治上的一个重大污点。”
“史书对李治这一行为的批评,不仅是因为长孙无忌的功勋卓著,更是因为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李治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刻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