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中体弱的我来说,露台上种菜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好处是夏天浇水。一开始接了一根较长的皮管,一头接上自来水,南北两个露台都能够兼顾。后来皮管在酷日暴晒之下老化了,便弃之不用,于是靠脸盆浇水。脸盆浇水,需要人较长时间暴露在骄阳之下。骄阳之下的流汗和消耗体力,既是挑战,也是一种强迫性的锻炼。
从前辈家引来的黄金竹,很快长成了亭亭玉立,在北露台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无论是多雨的梅季,还是下雪的冬天,这一排黄金竹都是别有情趣。雨后,晶莹的露珠挂满了枝条,也粘满了叶子。下雪的机会虽然不多,但只要下雪,竹子上的雪是最不容易化掉的。有时候,温度适宜的话,泡上一杯茶,坐在修篁前,若有所思。写下一篇短文《简说竹子》,发表在上海的《新民晚报》上:
“梅兰菊竹,在吾国的文化之中,被称为“四君子”。梅兰菊,都是花,而竹不是。竹子不是不会开花,而是难得开花,开花之后便死亡。这副德行,与同属禾本科的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狗尾草等一模一样。
历代的中国画,似乎是没有见到画竹子的花的,只有寥寥一至数茎竹竿,长了些许叶子。那些个叶子的画法,不外乎“个”型与“介”型,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的简单。扬州有个盐商建立的私家园林,叫做“个园”,其中的“个”字就是竹子的意思。有一本画谱叫做“芥子园画谱”,流传300多年,影响甚广,窃下以为“芥子”来源于“介子”,也就是与竹子有关。拥有“东坡肉”发明专利的发明家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说明了竹子对于地球上人类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人类,是生物漫长进化的结果。而人类最最喜欢的野生动物,猫熊,则是史前留下来的孑遗动物。这个猫熊,实际上是非常的不适合现在的环境了。一是它成天玩,不知道谈情说爱,很难发情交配而产生后代;二是它成天吃,却只是吃竹子,而不肯享受猪牛鱼虾。竹子,虽然能够娱乐附庸风雅的人类,却是没有多少的营养与能量。为了达到生存的目的,猫熊必须长时间地吃这种风雅而不实用的东西。一只猫熊,每天花费16小时吃竹子,每天吃进20公斤。当然,有进有出,排出的数量也是不在少数。猫熊的进化,走入了一条绝路之中,我觉得,真正要保护猫熊的话,要驯养猫熊少吃竹子,多吃五谷杂粮,甚至多吃肉。
人类在喜欢“梅兰菊竹”的文化之外,对于竹子还有一种现实的功利的喜好,就是喜欢吃竹笋。竹笋有其他食物不具备的特种氨基酸,所以有特别的鲜味。对于现代人来说,它低能量、富含纤维,是一种有利于“保健”的山珍。可是,笋是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的。
竹子除了地上茎,也就是竹竿,还有地下茎,也就是竹鞭。竹鞭,既然是茎,必然有顶芽和侧芽。地下的竹鞭,长法长法,会有一个“头”露出地上来。有经验的人,会在竹鞭的头将露未露的时候找到它,挖了出来,这便是鞭笋。鞭笋在夏日的时候比较多见,剥去了笋壳之后是洁白无瑕,炒了下酒,其鲜美真的是无以言表。既然是茎,虽然处于地下,竹鞭自然也会有侧芽。这侧芽在冬季生长,尚未破土而出,被人挖了出来,便是冬笋;这侧芽在春天生长,终于破土而出,被人掘了出来,便是春笋。冬笋与春笋,烹饪得当,便有万种风情,难以言说。
曾经,因为食物资源的整体匮乏,冬笋与春笋都是人们争相挖掘与摧残的目标。因此,一个小小的芽儿,若是最终能够发展成为一株新的竹子,必定是历经了千难万险。这与达尔文的因繁殖过度而导致的“生存斗争”毫无关系,只是一种运气罢了。运气差,被人发现,成为了餐桌上的佳肴;运气好,没有被人发现,成为了山谷之中的一株亭亭玉立的修竹。当竹子连成茫茫的一片,山岚吹来,哗哗作响,那是一种非凡的景致。
竹子的无性繁殖能力十分强大,会快速扩张它们的地盘。在当今植被受到普遍保护的背景之下,竹子的强大的生命力,会很快吞噬森林的其他物种的领地。所以,请大家放心吃,吃竹笋,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的行动。若是你喜欢猫熊,喜欢猫熊一般无猜的快乐的生活,并且牙口好,也建议你直接食用竹子。”
这种“种豆南山下”的日子,给了我病中的岁月无限的乐趣,并启发了我写作的灵感,透析的八年间,我共出版了七本书。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