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雒阳的雪愈发的大了。

几个太监冒着风雪把尚书台积压的奏折送到了云台殿。

刘佋拿起第一个打开一看,这本奏书列举了最近的天色异像,各地的灾荒,用以说明皇帝未能成婚诞下子嗣导致天下不稳,应在了天下的异象,灾荒。

杨泌在最后处写上了建议,显然他已经一一看过了。

刘佋按照他的建议批示“来年春再议。”

积压的奏折很多,但是刘佋看起来也不困难,因为杨泌提前就帮皇帝考虑好了怎么答复。刘佋有了杨泌的帮忙,批复起来很快,都看过之后也对朝中局势有了初步的了解。

刘佋感觉其实朝中并没有这么多勾心斗角,在奏折上得以体现,大部分的奏折都是言之有实。

有几个奏折杨泌并没有替皇帝提出建议,这几个就是刘佋重点要看的内容。

第一个是凉州刺史阴祁弹劾幽州刺史司马堂勾结匈奴,走私盐茶。

第二个是御史台弹劾荆州刺史刘徵收受贿赂。

事关地方大员,刘佋也不好判断,只好派乐广请江充来询问。

“陛下”

江充进了云台殿侧的听政阁,直的跪下。刘佋知道江充来了,也不抬头,只看着奏折。

“江充,太后往日披阅奏折的时候都是你侍奉左右吗?”

“回陛下,昔日太后披阅奏折时的陪侍人员多有轮换,我非常侍”

“那你知道太后是怎么判断奏书上的内容的真假吗?”

刘佋抬头往下看去。江充匍匐在地,低着头回道:“太后判断奏折若有疑问,一是看上奏之人的地域乡党,二是看此人过往的经历。”

“哦?”

“自孝帝朝开始,官员所上奏书多多少少有不实之处,又或者隐藏了某些东西。所以皇帝不妨查一查上奏之人的乡党,经历,背景,或许能有所收获。”

“这边有一份奏书说幽州刺史司马堂与匈奴勾结,私贩盐茶,你帮忙参考一下。”

“好,陛下,上奏之人是谁?”

“阴祁”

“陛下,我大概知道了。”

“阴家乃是太祖定鼎时期留在凉州的旧部,对皇帝向来忠心,而幽州当时是投降归顺。这奏书所说不会有假,但是私贩盐茶乃是边州常态,这奏书的重点应该是司马堂勾结匈奴。”

“那….”

刘佋本想开口询问应该怎么处理,还没说出口就被他咽了下去。

“那荆州刘徵又是什么来历?”

“刘徵好像是先帝提拔起来的。”

刘佋摆摆手“好,下去吧。”

对于这两封奏折,刘佋已经有了想法。当即草拟诏书:“予末小子,奉承圣业,夙夜栗栗,不敢荒宁……”

大概意思就是皇帝认为有遗漏的人才没有得到,诏幽,并,凉,冀,四州各推荐一人进宫为侍中。

这四州与其他地方不同,都是留下了当时残余的大族势力。当时太祖皇帝不愿屠戮功臣,除了幽州之外,其他三家都是跟随太祖皇帝征战四方的老人,送人送钱送粮。太祖感念旧恩,命其永镇地方,但不得染指中央。

刘佋算是钻了个空子,从前世史书学来一招,毕竟只是推荐一名侍卫入宫,不至于激起强烈反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