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四万三千多人。具体所在地是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以及其他一些县如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阿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阿昌族通常采用砖瓦、木石结构,形成四合院的形式。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是猪栏和牛栏。阿昌族的房屋内壁过去主要是木框,喜欢在这内壁上雕刻各种各样的图案。阿昌族的屋顶覆盖青瓦,尤其是正房的屋顶覆盖有凹型青瓦,后墙和两侧山墙以土坯砌筑,屋檐有精美的木雕装饰。

阿昌族的美食营养又丰富。“阿昌烤猪”是冬季进补的食物,食材是选用三十五斤以上六十斤以下的土杂猪,用秘制调料和特殊香料腌制,然后在炭火上炙烤而成。“阿昌烧鸡”是选用新鲜的土鸡,用秘制调料腌制后,在炭火上炙烤而成的美味佳肴。“过手米线”是以细米线为主料,调料有花生碎和辣椒等。特点是用手抓着吃。“火烧猪”制作时,将猪宰杀去毛、剖肚洗净后,用稻草火烧烤,边烤边用燃过的草灰拌成泥浆敷在猪上,烤出油来,皮黄脆肉香味浓。“牛干巴”是阿昌族的独特土产,易保存、携带和食用都很方便。“酸辣谷花鱼”是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食用。阿昌族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如腌腊、锅子菜等美食。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有“耍白象”,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会街”中的一种。耍白象主要由木料作为架子,竹蔑编成身,象身用白纸裱糊的一种道具,表达了对“个打马“释迦牟尼,(也被称为“菩萨”)的敬仰。阿昌族“过年节”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准备,在过节期间有一些特定的禁忌,那就是初一至十五忌舂碓,传说若这样做会招引虎豹入寨。解除婚约的特定方式阿昌族在解除婚约时,需要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并且忌烧毁相片、头发,认为这样做会导致人病或发疯。

阿昌族的“丧葬习俗”是在人去世后,家人会请祭司或和尚为亡者举行超度仪式,并在葬礼上表演节目,以表达对亡者的怀念和追思。社交礼仪指的是阿昌族在待客上有其特定的礼仪,如劝饭习俗,无论客人是否已饱,都应接受劝饭,确实吃不下,主人会不给你添饭,劝饭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阿昌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喜欢酸笋、酸菜等食物,自酿米酒。阿昌族的男性通常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和黑色长裤,而女性则穿着长袖圆摆对襟衣和筒裙,配戴银饰。阿昌族多居住在坝区和半山腰上,他们的卧室有特定的规定,老者居住在左边,其他的人居住在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 “窝罗节”是阿昌族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人们围绕着“窝罗台方”跳窝罗舞。 还有阿昌族的传统体育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等活动。使春牛、阿昌族歌舞、甩鼓、象脚鼓舞、耕田佬等传统文艺节目。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总人口四万五千多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市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此外,普米族还分布在临沧市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地,与当地其他民族杂居。普米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为南、北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普米族信仰苯教、韩归教、藏传佛教等。

普米族的住房建筑有木楞房、木板房、土墙房三种。木楞房分为单间式、双间式和三间式,每种布局都有带外廊和不带外廊的区别。家中长辈居住的卧室中,必须设有“高火床”。高火床离地面约为八十五厘米,男家长居左,女家长居右,晚辈不得使用。中间的火塘略低于床面,靠外一端放置铁三角,用于做饭。木板房主要使用去皮杉木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这些木材经过处理后,用于构建房屋的框架。

房屋的墙体由直径约十二公分的杉木构成,四角立柱,中央设有一根大柱,称为“擎天柱”,被视为神灵所在的地方。屋顶成人字形,使用木板或瓦盖顶。房屋内部布局有一定的规范,门朝东,设有火塘和床铺,火塘是家庭活动的中心,用于取暖、烹饪和接待客人。普米族的房屋门外常悬挂牛羊的骨头,传说还具有驱邪的作用。土墙瓦房的正屋与木楞结构的侧房搭配在一起。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是他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他们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这些房屋通常以直径约二十公分左右的圆木横架垒墙,房顶一般以木板覆盖而成,形成四方形。普米族的民居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建筑形式,如木垒子式的建筑,这种建筑两侧的圈房大多在正面另行开门,大哥大姐可以在圈房中居住,通常有男左女右的习惯。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地区的人们,喜欢聚族并沿河而居,同一氏族结成一个村子,多居住在沿河两岸或半山区。他们的住房主要以三层“人”字架石木结构住房为主,底层关牲畜、堆放杂物,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堆放粮食和牲畜草料。房屋下宽上窄,并随高度增加而逐步内收,门设置在房屋正面,大门前设有门楼。房屋的窗子比较小,要修建在避风的地方,也便于防盗。正房左边设有一个按照东、西方向安装的火塘,火塘内置一架铁制“三脚”或三根用石头雕凿成的锅庄。火塘左边为主座,正上方放置一木制柜,柜内画有宗教图案,称为“藏巴拉”,也叫火神龛,面前不能坐人。一年四季供奉有酥油、奶渣、水果、酒、糖果、糌粑、茶叶等供品,有的还长期在“藏巴拉”上点酥油灯,来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

普米族过年要吃猪头肉,表示一年到头,丰衣足食,年饭时每人要先吃一块猪头肉,大家同吃一颗猪心,寓意是大家同心协力。他们还习惯在除夕饭后,给村中七旬以上的老人们敬送晚餐。要送给每位老人三块猪头肉、两块粑粑、两把面条、一壶白酒,祝老人们健康长寿。普米族的美食有:糌粑、石头粑粑、米花茶、烤稀面饼、大米,青稞、玉米、小麦等主食。猴头菌、红烧琵琶肉、萝卜和各种瓜类、酸竹菜、兰坪拉马登石榴、兰坪芸豆、兔峨衣主梨、怒江鱼生等名菜。

普米族的重大节日有:转山会、端午节、尝新会、雪门槛游山节、大十五节、火把节、大过年、小过年、大树节、小天地神灵的祭祀、七月祭祖、立夏节。在这里主要讲的是“小天地神灵的祭祀 ,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有的在农历三月初二,有的在十月初八,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届时每两户献一头牛,一户献一只羊。祭日当天的拂晓,先把屠宰的牛、羊头蹄心肝供奉诸路天神之前,日出后,开始诵经,祭典有时持续三个月,现已不多见。

朝鲜族的建筑有哪些样式和特点,房屋是土木结构,有“草房屋”和“青瓦房屋”。建筑风格是四面斜坡的屋顶设计、以及室内的大炕作为主要活动空间。“草房屋”通常采用土木结构,选择向阳的地方建造房屋,墙壁是用黄泥和稻草混合后建成的,建成后把墙面的泥巴抹平,等墙面干了以后,再刷上石灰,使整个墙面呈白色。在材料选择上,草房屋墙面主要使用稻草和黄泥巴,房屋内部的空间布局合理,大部分空间被设计为起居室,以适应家庭聚会和日常生活的需要。门窗的设计也是其特色之一,采用滑动拉门,这种设计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入,也增加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砖瓦结构的住宅逐渐增多,但朝鲜族的传统草房屋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仍然被保留和传承下来,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朝鲜的瓦房屋顶坡度缓和,屋顶多由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形成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使用青瓦覆盖。房屋的门窗比例窄而长,屋内设有大炕,是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炕上可以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瓦房屋的灶坑设计独特,瓦房屋土灶是一种传统的烹饪方式,其特点在于炕和锅台是平齐的,需要烧火做饭时,打开架在柜台一侧的移动木板,下到地面水平线以下的“灶坑”点火做饭。这种土灶的设计既能做饭又能升温。瓦房屋多采用土木结构,这种结构不仅环保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适应了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条件。

朝鲜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他们的祖先包括古东胡族、古鲜卑族、古鄂温克族、古女真族等部落。这些部落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陆续从蒙古高原、中国东北地区东南部、南西伯利亚迁徙到辽河流域至朝鲜半岛之间,形成了朝鲜族的基础。 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总人口约有一百九十二万多人,其中吉林省的朝鲜族人口最多。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朝鲜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称为朝鲜语和朝鲜文。

朝鲜族的风俗有服饰、饮食、居住、丧葬、礼仪、婚姻等。朝鲜族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男子穿短衣长裤,女子穿短衣和长裙。在传统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通常会选择穿着传统的韩服,称作“民族服”或“朝鲜服”。举办丧事时,通常以白色为主,寓意哀悼悲伤。

朝鲜族主食为米饭、糕和面条,副食包括咸菜、大酱汤、江米鸡等。他们特别喜欢吃辣白菜和大酱汤,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朝鲜族居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房屋正面朝阳,依山傍水,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近年来,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风格逐渐向现代化发展。朝鲜族礼节严格,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他们在任何场合都会秉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朝鲜族婚礼分为“女嫁”和“男娶”两个部分,传统婚礼包括纳采、纳吉、景七、纳币、迎亲等程序。婚礼上会有新娘洗手、新人复拜、饮交杯酒等仪式。

朝鲜族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和活动,“回甲节”是朝鲜族庆祝六十大寿的节日。“回婚节”是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举行的传统民俗贺礼。“白头山祭”白头山是朝鲜族的神山,被朝鲜族人视为发源地和精神寄托的地方。这三个民族的概况就介绍到这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