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善心所:

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释。

什么叫善呢?在《唯识学的定义就是说,这以下心所的活动会带来我们今生跟来生的安乐的果报,叫做善。它每一次的活动对我们的生命,有召感安乐的作用叫做善。那么这些善心所我们主要分成两大类,就是信惭愧、无贪、勤安不放逸跟行捨,这个是一种自受用的功德,自利的功德,自己受用。这个不害是一种大悲的功德,大悲心利他的功德。在自利当中我们分成三类,有戒、定、慧三种:

一、持戒:先看戒,那么我们刚开始皈依三宝,来到三宝的因缘,主要就是生起信心跟惭愧心。当然信心你就相信这个生命是有一定的轨则。什么叫轨则?就是由业力来决定我们的生命,由善业遭感安乐的果报,由罪业召感痛苦的果报,依止这样对生命的正见的信心而产生一种惭愧,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说我内心当中对善法特别的好乐赞叹,对于恶法诃责排斥,也就是说虽然我对恶法,有时候欲望活动的时候还是没办法抗拒,但是我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不好,我知道这件事情会带给我过失、痛苦。你在三宝当中已经具足了信心跟惭愧心,依止这样来持戒,刚开始就是从这样子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叫有相行,持戒。

二、智慧:持戒一段时间以后,就知道只是身口的持戒,内心的欲望不加以调伏终究不是个办法,所以开始就培养一种观照的智慧。什么叫观照的智慧?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这三种的善根主要的重点在无痴,就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我空法空的观照。

当然这种智慧你刚开始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你要明白什么叫做空,空的意思是什么?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假借这种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留下的这些传承的法语,一次一次的在寂静的心中去思惟观照,就观察到我们的生命体,所谓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不管是我们的思想、感受、我们的分别,都是一个生灭法,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而已。这个时候就把我们对于感觉思想的执取,慢慢的松脱。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主要就是两个重点,一个你跟着感觉走,第二个你跟着你的思想走。所以我们修空观,就是把对思想对感觉的执取,这种我爱执把它给松脱了。这个时候我们有无痴就能够对治贪嗔的烦恼,这个就是智慧的观照,持戒然后有闻思的智慧。

三、禅定:第三个要做什么呢?就是禅定。就是你的智慧要提升,你这个智慧如果只是散乱心不能断烦恼,所以要修习禅定。当然你修习禅定要有一个所观境,你选择一个所观境,比如说你选择佛号或者选择大悲咒,选择所观境以后,勤,勤就是精进,你要在一天当中拨出一些固定的时间,对于你的所观境专一相续的去忆念,不断的忆念以后就产生一个安,就产生一种法喜安乐。这个安就是轻安乐。

不放逸,这个不放逸,就是说你修习禅定的人跟我们平常散乱的人不同,你不能放逸,摄心在道,你要经常保持摄心,即使你没有在打坐,你也不能散乱。不放逸以后进入到行捨,行捨就是一种平等心,就是成就禅定,一个人有没有禅定的判断就是行捨,他能够任运而转的,不再假借作意,对佛号能够任运而转。勤、安、不放逸、行捨,这四个心所都是成就禅定的。

所以说我们的自利功德就是持戒、智慧、禅定这三种功德。那么这样子来说,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有一点禅定力,专注力,有一点观照力,又能够以这个戒行来收摄我们的身口恶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就慢慢的趋向于光明,趋向于安乐。这个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当然我们这样子的生命充满了希望,但是这个世间上不是只有我们一个人存在,还有无量无边的有情,他们都活在颠倒当中,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东西南北,不知道什么是过失,什么叫功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生大悲心,以我们的力量来开导他们,使令他们也知道生命的真相而趋吉避凶、离苦得乐,最后我们就生起大悲,叫不害。

这十一个心所就是佛法的善法,就是说这十一个心所,你只要是不断的生起造作,对我们的生命不管今生来生都会创造安乐的果报。

我们看注解,这个地方是解释十一个善心所,所谓的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这三个叫做三善根。为什么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根呢?它能够引生种种的善法,那么精进、轻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俱如百法中释。及,这个及是怎么回事?就是及不害的及,就是说

“及”之一字,显馀翻染诸善心所。

就是相对于染法的心所,这个地方“及”蕅益大师说:这个就是一个简略的名称,应该是说善法不是只有十一个,为了简单只讲出十一个,蕅益大师他说其实还可以列的更多,比如说欣,欣就是希望,对善法的希望。

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不厌。七、不悭。八、不憍。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等等,其实我们的善法很多。

然皆不别立者,为显少善能敌多恶。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

善法很多,为什么《百法只列出十一个呢?因为少善能敌多恶,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虽然我们过去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依止我们的欲望造了很多的罪业,但是不怕。只要你能够掌握这十一个心所,它就能够消灭你所有的罪业,不必靠第十二个,这十一个就够了。少善能敌多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就是说我们的善法,你生起信心惭愧心,这样的造作是随顺于我们真如佛性的,所以它是一种真实性;我们生起贪嗔痴的欲望,这个是违背佛性的,它是一个虚妄的想象——捏造出来的,所以真实是破除虚妄。

净土宗讲带业往生就是这种观念。昙鸾大师在《往生论上,他自己提出一个问答,说是净土中经常强调十念往生,那么有人就问昙鸾大师说:我们一生当中起那么多恶念,贪嗔痴的恶念那么多,就像须弥山这么高,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十念就往生到净土去了?昙鸾大师就说打妄想它是不随顺佛性,它是虚妄境。所以我们打妄想从来没有满足过,因为妄想是虚妄的,你怎么可能会满足?我们修学善法你内心会很充实,因为它随顺佛性,所以真实破除虚妄,就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

你说这个房间它是千年暗室,但是一灯即明,这个房间它黑暗了一千年,但是你要它恢复光明不用一千年,你打开灯一瞬间就光明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就是说佛法它不怕你起恶念,不怕!就怕你不生起善根,因为这个善法是能够对治恶法。当然你说我为什么还是很多烦恼?因为你没有生起善根。

所以说:为什么我房间都是黑暗的,因为你没有光明当然是黑暗的。光明本来是可以破除黑暗,但是问题是你没有光明,当然就在黑暗当中了。就是说你皈依三宝以后,你没有真实的去照佛法的教授,去如实的实践而产生信心、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你只是跟三宝结缘而已,没有真实的去实践,你没有生起善根,当然就不能对治烦恼。我们不怕病重,就怕你不吃药,你要吃药病就会好。因为药能够对治病,就是这个观念。所以佛法的善法不必多,十一个善法就足够你成佛了,这个地方就不安立第十二个善法。我们看烦恼: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狂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这以下有二十六个心所,这些都是烦恼的心所。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覆解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也。亦如百法中释。

总共是有二十六个烦恼,这在《百法当中有详细的解释。

颂中“与”字、“及”字、“并”字,显随烦恼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寻伺等等。

就是这个恶心所也不是只有二十六个,只是找出它比较粗重的比较明显的来说明而已。我们看不定: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这是《百法里面的最后一组心所,叫做不定心所。这个不定就是说这以下四个心所的体性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前面的善跟烦恼的体性都是决定的,有的是决定善有的决定恶,而这几个是不决定。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覆解四不定心所也。

第一个是悔,这个后悔是不决定的。怎么说呢?你造了恶法你后悔,这个是善法;那么你今天这布施三宝一千块,或者你后悔我早知道我应该自己留五百块,那么这样对善法的后悔,这个就是恶法了。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悔,后悔这个法门,它的性质很像是那个挖土机,它是一个破坏性的,它这个心所本身没有什么作用,它就是破坏别人——后悔。就是说你如果是把这个后悔来面对善法,那你就坏了。就是造善法不能后悔,你宁可做少一点,量力而为,不要去超过自己的负荷起烦恼后悔;如果你这个后悔是针对于恶法:杀盗淫妄,这个后悔就是一个善法。总之这个后悔它是一个破坏法门。

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睡眠,睡眠你也不能够说它是好是坏,你完全不睡眠这个也不对。就是睡的刚好,这个睡眠就是善法,睡的超过了,你反而昏昏顿顿障碍修行,这个就是恶法。睡眠这个心所也是不决定。

寻。令心忽遽。于意言境,麤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伺。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寻跟伺就是一个觉观,思想觉观,你不能够说思想是决定是坏或者是坏,如果你每天在三宝里面的的境界去觉观:三宝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它一定能够救拔我。你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不断的觉观,这就是善。假设你不断的去回忆过去五欲的境界,这个时候寻伺,这个觉观就是恶。

言二各二者,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此二各通善染二性也。

所以说寻伺二各二,就是说悔眠、寻伺这两组心所,它们是通于善跟通于恶叫二各二,这第一个二字,二就是两组了,悔眠是一组,寻伺是一组,这两组心所。第二个二是通善通恶,所以叫做二。它们通于善恶。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我们前面已经说明第三能变它在造善造恶的时候,所带动它的一些眷属,这以下我们说明第三能变它的一个现起分位,佛法在唯识学叫做现行,或者现起都有,就是说它从一个种子位而生起一个了别的作用,这叫做现起。它的现起有一些差别的因缘叫做分位,它是什么时候现起,什么时候不现起,就讲这个道理。我们看偈颂: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个地方就说明第三能变它什么时候生起现行,什么时候不现行,讲出这个因缘。

此明第三能变之后三门也。

前面九门讲到六门,这以下讲三门。先解释依止根本识:

七、云“依止根本识”者——谓前六转识,必以第八根本识之现行而为共依。又必以第八识中所藏前六转识种子为各别亲依也。

第三能变的现起因缘,我们先看第二段:

第一、它有一个它的亲因缘,它必须有它的种子,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第三能变,这个了境能变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恶法,有一些欲望,但多多少少也有善根,你要能够出家都有善根,有些人他持戒善根特别强,有些人他喜欢打坐,有些人他的智慧特别高,一闻就能够明白道理,各式各样的善根、各式各样的欲望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不是你父母亲遗传给你的,这些都是你前生的造作栽培所留下的一个种子。就是说你对这件事情特别想做,不管是善法恶法,就是你前生一直的造作,所以留下了这样一个功能,跟你的前世有关系——种子,这第一个。

第二、前六转识必以第八识——根本识的现行而为共依,跟你的第八识有关系。所以说这个跟第八识它变现果报的时候有关系。比如说你本来善根很强,结果你因为有罪业做一只狗;比如你今生出家,本来在三宝当中具足了信、进、念、定、慧,止观也很强,但是你突然间一生当中偶尔牵扯到一个罪业,后来临终的时候这个罪业表现出来,变成一只狗那糟糕了,你在这一期狗的生命当中善根遮蔽了——报障,就是说你的第六意识的现行跟第八识有关系。

你看目犍连尊者他有个弟子叫耆婆,耆婆是阿阇世王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阿阇世王的大臣。耆婆本来是皈依目犍连尊者的,他以前对目犍连尊者非常恭敬,只要看到目犍连尊者当下就是礼拜,后来他往生了以后到忉利天去,目犍连尊者有一个徒弟生病了,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到忉利天去,看到耆婆跟着这个宫女坐着车子到处游玩,看到他师父打个招呼就走了,还是目犍连尊者用禅定把他定住,他说:师父啊,你有什么事赶快告诉我,我忙得很啊。目犍连尊者说,我的徒弟生病了怎么办呢?耆婆说你叫他断食就好了,讲完就走了。

就是说你一个人生到天上也有障碍,所以八难当中除了三恶道,天上也是个障碍。就是说你虽然善根深厚,但是你的果报体是变成一个天人的时候,变成三恶道的时候,你的善根就暂时变成种子位,就表现不出来。

所以《成唯识论里面再三的警告,所有的有志于修学圣道的菩萨,假设你不求生净土,你来生一定要发愿做人,因为只有人才是法器,当你变成了天人的时候,变成畜生恶鬼地狱的时候,你的善根全部遮蔽了,所以叫依止根本识,你的第六意识跟第八识有关系。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