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扁鹊:提出“六不治”原则,强调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

2. 华佗:倡导外科手术,主张运动养生。

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思想,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4. 孙思邈:“大医精诚”,强调医德修养和对患者的关爱。

5. 钱乙:注重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儿科用药上有独到见解。

6. 刘完素:“火热论”,主张用寒凉药物治疗疾病。

7. 张从正:“攻邪论”,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祛邪治病。

8. 李杲:“脾胃论”,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9. 朱震亨:“相火论”,提倡滋阴降火。

10.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指导温热病的治疗。

11. 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丰富了温病的诊治方法。

12. 王清任:重视解剖,主张活血化瘀治疗疾病。

13. 李时珍:对药物的考证严谨,注重实践和观察。

14. 皇甫谧:针灸学方面的成就,强调经络穴位的作用。

15. 葛洪:提倡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16. 陶弘景:对本草学的整理和发展做出贡献。

17.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

18. 王冰:对《素问》的整理和注释。

19. 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和见解。

20. 唐宗海:中西医汇通思想。

本草纲目 部分

1. 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2. 甘草:味甘,性平。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3. 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4. 当归:味甘、辛,性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5. 黄芪:味甘,性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6. 白术:味苦、甘,性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7. 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8. 熟地:味甘,性微温。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9.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10.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11. 山药:味甘,性平。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12. 枸杞:味甘,性平。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13.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14. 金银花:味甘,性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5. 连翘: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16. 鱼腥草:味辛,性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7.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18. 大黄:味苦,性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19. 芒硝:味咸、苦,性寒。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20. 芦荟:味苦,性寒。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

21. 桃仁:味苦、甘,性平。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22. 红花:味辛,性温。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23. 川芎:味辛,性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4. 丹参:味苦,微寒。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25.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26.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7. 桂枝:味辛、甘,性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28. 紫苏:味辛,性温。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29. 生姜:味辛,性微温。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30.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31. 薄荷:味辛,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32.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33. 蝉蜕:味甘、咸,性寒。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34.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35. 葛根:味甘、辛,性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36. 知母:味苦、甘,性寒。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37. 栀子:味苦,性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38. 石膏:味甘、辛,性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39. 苦参: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40. 龙胆草: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41.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42. 天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

43.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44. 浙贝母:味苦,性寒。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45. 瓜蒌:味甘、微苦,性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46. 杏仁:味苦,微温;有小毒。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47. 桔梗:味苦、辛,性平。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48. 紫菀:味苦、辛、甘,性微温。润肺下气,消痰止咳。

49. 款冬花:味辛、微苦,性温。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50. 百部:味甘、苦,性微温。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51. 天麻:味甘,性平。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52. 钩藤:味甘,性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

53. 地龙:味咸,性寒。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54. 全蝎:味辛,性平;有毒。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55.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56. 麝香:味辛,性温。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57. 冰片:味辛、苦,微寒。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58. 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59. 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60. 柏子仁:味甘,性平。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61. 杜仲:味甘,性温。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62. 续断:味苦、辛,性微温。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63. 淫羊藿:味辛、甘,性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64. 肉苁蓉:味甘、咸,性温。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65. 菟丝子:味辛、甘,性平。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66.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67.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68. 乌梅:味酸、涩,性平。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69. 芡实: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70. 金樱子:味酸、甘、涩,性平。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

71. 茵陈:味苦、辛,性微寒。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72. 金钱草:味甘、咸,性微寒。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73. 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

74. 车前子:味甘,性寒。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75. 滑石:味甘、淡,性寒。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76.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77.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78. 干姜:味辛,性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79.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80. 花椒:味辛,性温。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81. 麦芽:味甘,性平。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82. 谷芽:味甘,性平。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83.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84. 神曲:味甘、辛,性温。消食和胃。

85. 鸡内金:味甘,性平。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86. 大黄炭:味苦,性寒。凉血止血。

87. 蒲黄:味甘,性平。止血,化瘀,通淋。

88.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89. 茜草:味苦,性寒。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90. 艾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91. 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92. 党参:味甘,性平。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93.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94. 南沙参:味甘,性微寒。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

95. 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96. 朱砂:味甘,性寒;有毒。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97. 磁石:味咸,性寒。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98. 龙骨:味甘、涩,性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99. 琥珀:味甘,性平。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100. 远志:味苦、辛,性温。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

101. 白及:味苦、甘、涩,性微寒。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02. 仙鹤草:味苦、涩,性平。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

103. 棕榈炭:味苦、涩,性平。收敛止血。

104. 血余炭:味苦,性平。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105. 侧柏叶:味苦、涩,性寒。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106. 青皮:味苦、辛,性温。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107. 陈皮:味苦、辛,性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108. 枳实:味苦、辛、酸,性微寒。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109. 木香:味辛、苦,性温。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10. 沉香:味辛、苦,性微温。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111. 藿香:味辛,性微温。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112. 佩兰:味辛,性平。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113. 苍术:味辛、苦,性温。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114. 厚朴:味苦、辛,性温。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115. 砂仁:味辛,性温。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116.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117. 泽泻:味甘,性寒。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118. 猪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渗湿。

119. 茯苓皮:味甘、淡,性平。利水消肿。

120. 冬瓜皮:味甘,性凉。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121. 石韦:味苦、甘,性微寒。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122. 海金沙:味甘、咸,性寒。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123. 萆薢:味苦,性平。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124. 瞿麦:味苦,性寒。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125. 萹蓄:味苦,微寒。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126. 麻黄根:味甘、涩,性平。固表止汗。

127. 浮小麦:味甘,性凉。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128.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129. 糯稻根:味甘,性平。养阴除热,止汗。

130. 牡蛎:味咸,性微寒。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131. 地龙干:味咸,性寒。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132. 僵蚕:味咸、辛,性平。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133. 乌梢蛇:味甘,性平。祛风,通络,止痉。

134. 蕲蛇:味甘、咸,性温;有毒。祛风,通络,止痉。

135. 蛇蜕:味甘、咸,性平。祛风,定惊,退翳,解毒。

136. 雄黄:味辛,性温;有毒。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137. 硫黄:味酸,性温;有毒。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138. 白矾:味酸、涩,性寒。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

139. 炉甘石:味甘,性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140. 硼砂:味甘、咸,性凉。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141. 芦根:味甘,性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142. 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143. 知母:味苦、甘,性寒。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44. 栀子:味苦,性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145.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146. 决明子:味甘、苦、咸,性微寒。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147. 青葙子:味苦,性微寒。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148. 密蒙花:味甘,性微寒。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149. 谷精草:味辛、甘,性平。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50. 木贼:味甘、苦,性平。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51. 穿心莲: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152. 大青叶: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153. 板蓝根: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54. 青黛:味咸,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155.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156.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57. 野菊花:味苦、辛,性微寒。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158. 金银花:味甘,性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59. 连翘: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160. 鱼腥草:味辛,性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61. 射干: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162. 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毒。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163. 马勃:味辛,性平。清肺利咽,止血。

164. 白头翁: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65. 马齿苋:味酸,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166. 鸦胆子:味苦,性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167. 地锦草:味辛,性平。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

168. 半边莲:味辛,性平。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169. 白花蛇舌草:味微苦、甘,性寒。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170.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171. 红藤:味苦,性平。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172. 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173. 金荞麦:味微辛、涩,性凉。清热解毒,排脓祛瘀。

174. 白蔹:味苦、辛,性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175. 漏芦: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176. 青蒿:味苦、辛,性寒。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177. 白薇:味苦、咸,性寒。清热凉血,

178. 地骨皮:味甘,性寒。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179. 银柴胡:味甘,性微寒。清虚热,除疳热。

180. 胡黄连:味苦,性寒。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181.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182. 赤芍:味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183. 紫草甘、咸,性寒。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184. 水牛角:味苦,性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185. 秦艽秦艽辛、苦,性平。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186. 防己防己苦、辛,性寒。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187. 桑枝:味苦,性平。祛风湿,利关节。

188. 豨莶豨莶草辛、苦,性寒。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189. 臭梧臭梧桐辛、苦、甘,凉。祛风湿,通经络,平肝。

190. 络石络石藤苦,微寒。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191. 海风海风藤辛、苦,微温。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

192. 独活独活辛、苦,微温。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