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

汉武挥旌,东征处、兵威似铁。旌旗展、战云翻涌,壮怀激烈。万里长风驱虎旅,千军怒马平胡羯。踏朝鲜、壮志震乾坤,雄心决。

惊涛起,蛟龙獗。张弓弩,飞翎掣。挽雕弓如月,气吞山岳。利箭穿云驱恶兽,雄师破敌安疆堞。载功名、青史永流传,英风烈。

华夏历2589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整个大汉王朝都沉浸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之中。

正月甲申日,阳光洒在金碧辉煌的宫廷之上,朝廷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赵破奴因赫赫战功被封为浞野侯。王恢因辅佐赵破奴攻打楼兰有功,亦被封为浩侯。这两位将军的威名瞬间传遍了天下,街头巷尾,百姓们无不传颂着他们的英勇事迹。

从酒泉开始,一系列的了望台和堡垒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那坚固的建筑,宛如巨龙蜿蜒,一直延伸到玉门。这是大汉王朝为了保卫边疆,防范外敌入侵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也是国力昌盛的有力象征。

京城内,一片繁华热闹。为了庆祝边疆的安稳和战功的荣耀,开始制作角抵戏、鱼龙曼延之类的精彩表演。街头巷尾,人们欢声笑语,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

然而,在遥远的东北边境,战争的阴霾却悄然笼罩。汉朝的大军踏入了朝鲜境内,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爆发。朝鲜王卫右渠闻知汉军来犯,调兵遣将,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准备顽强抵御。

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着齐地的七千精兵,一路乘风破浪,怀着必胜的决心向目的地进发。他们的战船在波涛中奋勇前行,海风鼓起船帆,仿佛承载着大汉的威严与荣耀。

终于,杨仆的军队率先抵达了王险。卫右渠站在城墙上,冷冷地注视着城下的汉军。他深知汉军远道而来,舟车劳顿,且楼船将军的军队人数稀少。于是,他果断下令出城发动攻击。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箭雨纷飞。朝鲜军如潮水般涌向汉军。杨仆的士兵们虽然英勇,但在敌人的猛攻下,逐渐难以抵挡。他们的阵型开始混乱,士卒们四散奔逃,如惊弓之鸟。杨仆奋力指挥,试图稳住局势,但无奈大势已去。

混乱中,杨仆带着残兵向山中逃去。山路崎岖,荆棘丛生,他们的衣衫被划破,身上满是伤痕。但恐惧和求生的欲望驱使着他们不断前进。

在山中的日子异常艰难,缺衣少食,还要时刻警惕着敌人的搜捕。杨仆望着身边疲惫不堪的士卒,心中充满了愧疚和不甘。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大汉的使命,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

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杨仆开始在山中寻找出路,同时也努力找回逃散的士卒。他穿梭于山林之间,呼喊着同伴的名字。那些失散的士卒们,在听到将军的呼唤后,纷纷从各个角落汇聚而来。

经过十多天的艰难挣扎,杨仆终于重新将他们聚集起来。他站在一块巨石上,望着眼前这些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定的士兵们,大声说道:“我们是大汉的军人,我们的使命尚未完成!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气和信念!”士兵们齐声高呼,他们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大汉的军旗在风中烈烈作响,左将军荀彘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大军,与朝鲜在浿水西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场上金戈铁马,喊杀声震耳欲聋。荀彘的军队如汹涌的浪潮般一次次冲锋,然而朝鲜军队的防线犹如铜墙铁壁,始终难以攻破。

远在京城的汉武帝,身处宏伟的宫殿之中,却时刻心系着千里之外的战局。每日传来的战报都令他眉头紧锁,两位将军久攻不下的消息让他心中焦虑万分。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太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们也在翘首期盼着胜利的捷报。

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漫长而胶着的战争,武帝深思熟虑后,决定派遣卫山凭借大汉的赫赫军威去晓谕卫右渠,期望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避免更多的伤亡和损耗。

卫山肩负着武帝的重托,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征程。历经数日奔波,终于抵达朝鲜,见到了卫右渠。

卫右渠在宫殿中接见了使者卫山,他神色凝重,在卫山面前恭敬地叩头谢罪道:“我愿意投降,实在是惧怕大汉的天威。只是此前担心杨仆和荀彘两位将军欺诈杀害我,如今看到了陛下赐予的信物符节,我深知大汉皇帝的诚意,再次诚心请降。”为表诚意,他当即派遣太子入朝谢罪,并迅速准备了五千匹马,以及供应大汉军队的充足粮食。

一万多人的队伍在朝鲜的土地上集结,马蹄声、脚步声和兵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喧嚣。他们浩浩荡荡地向着浿水行进,准备渡过浿水,前往大汉。阳光洒在士兵们的盔甲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象征着和平的曙光即将到来。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使者卫山和左将军荀彘却心生疑虑。卫山望着那支拿着兵器的队伍,眉头紧皱,对左将军荀彘说道:“这太子既然已经表示归降,就应该让人不要拿着兵器,如此众多的兵力带着武器前来,万一有变,如何是好?”荀彘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卫山向太子传达了他们的意思:“太子殿下,既然贵国已决定归降,就不应让众人手持兵器,以免引起误会。”

太子听了这话,心中顿时忐忑不安。他目光扫过卫山和荀彘的脸庞,揣测着他们的真实意图,心中暗想:“莫不是这是他们的计谋,想要借机解除我们的武装,然后将我等杀害?”在这相互的猜忌与恐惧之中,太子的脸色愈发阴沉,最终他咬了咬牙,下定决心不再渡过浿水,而是高呼一声:“回!”带领着军队匆匆回去了。

卫山望着远去的朝鲜队伍,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懊悔。他知道,自己肩负的和平使命已经失败,辜负了武帝的期望。

无功而返的卫山,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京城,踏入那巍峨的宫殿,向武帝禀报了事情的经过。

武帝坐在龙椅上,听完卫山的叙述,龙颜大怒。他猛地一拍扶手,站起身来,怒斥道:“你办事不力,致使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希望破灭!朕给了你机会,你却如此无能!”武帝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充满了愤怒与失望。

随后,武帝毫不留情地下旨诛杀了卫山。卫山的命运在这一刻终结,而大汉与朝鲜的战争仍在继续。

荀彘得知卫山被诛杀的消息,心中明白,若不尽快取得胜利,自己也将面临严厉的惩处。他再次整顿军队,对朝鲜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攻击。

而朝鲜国内,因为此次和谈的失败,卫右渠也加强了防御,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准备与大汉军队誓死抗争。

战争的硝烟继续在浿水两岸弥漫,双方的士兵在血与火中厮杀,每一刻都有生命消逝。

左将军杨仆率领着他的大军,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浿水岸边。旌旗蔽日,马蹄声如雷,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杨仆身披战甲,手持长剑,目光坚定而炽热,他身后的燕国、代国士卒个个英姿飒爽,勇猛无畏,士气高昂,仿佛燃烧的烈焰,准备将一切敌人焚烧殆尽。

当敌军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之中,杨仆拔剑高呼:“将士们,为了荣耀,为了家园,冲啊!”瞬间,喊杀声震天动地,战士们如潮水般涌向敌军。杨仆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的剑在阳光下闪烁着寒芒,每一次挥动都带来敌人的惨叫和鲜血的飞溅。燕国、代国的士卒们紧紧跟随他们的将军,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只有对胜利的渴望和坚定的信念。

一番激战过后,敌军在这股汹涌的钢铁洪流面前溃败而逃。杨仆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追!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一马当先,带领着将士们乘胜追击,马蹄踏过敌人的尸体,一路推进,直至王险城下。

王险城,这座矗立在边疆的坚城,宛如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高耸的城墙,厚重的城门,无不显示着它的坚固和威严。此刻,它成为了朝鲜军队最后的防线。杨仆的军队迅速包围了城的西北面,营帐连绵,军旗飘扬,仿佛一片钢铁丛林。

与此同时,楼船将军也率领着他的队伍风尘仆仆地前来会合,驻军城南。一时间,王险城被围得水泄不通,犹如铁桶一般。然而,城内的右渠却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顽强的抵抗决心,坚守城池。他在城墙上巡视,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决心与汉军抗争到底。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汉军的进攻屡屡受挫。每一次的冲锋都被城墙上倾泻而下的滚石、热油和利箭所击退。几个月过去了,王险城依旧屹立不倒,仿佛在嘲笑汉军的无能。

左将军杨仆所率领的燕国、代国士卒,向来以强劲剽悍着称。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毫无畏惧。每一次进攻,他们都奋勇争先,喊着激昂的战号,试图冲破敌人的防线。但每一次都在敌人的顽强抵抗下,留下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和满地的鲜血。

而楼船将军所部的齐国士卒,此前曾遭受失败,陷入困窘与耻辱之中。那次的挫败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如今面对王险城的坚固防御,士卒们心中充满了恐惧。每当冲锋的号角响起,他们的脚步便显得沉重而犹豫,眼神中透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知的迷茫。

将领们也因曾经的失利而感到惭愧,士气低落。在围城的日子里,两位将军的想法逐渐产生了分歧。他们一同包围右渠,却常常在战略上主张议和。左将军杨仆坚信,唯有猛烈的攻击才能打破僵局,夺取胜利。他多次组织强攻,试图以武力攻破城池。

“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用鲜血和勇气打开胜利的道路!”杨仆在军帐中大声说道,他的眼神充满了决心。

楼船将军则皱着眉头反驳道:“将士们已经疲惫不堪,我们需要寻找更稳妥的方法,不能一味强攻。”

杨仆愤怒地拍案而起:“稳妥?我们已经等了太久,敌人的士气只会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尽快行动!”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之时,一名探子匆匆来报:“将军,城内似乎有粮草短缺的迹象。”

杨仆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这是我们的机会,趁此机会加紧进攻!”

楼船将军却摇摇头:“也许这是敌人的诱敌之计,我们不能轻举妄动。”

杨仆再也无法忍受,他冲出军帐,对着士兵们高呼:“勇士们,跟我一起,为了胜利,冲锋!”燕国、代国的士卒们齐声响应,随着杨仆再次冲向了王险城。

城墙上,右渠看着如狼似虎的汉军,心中也充满了焦虑。但他依然坚定地喊道:“守住,为了我们的家园!”

战斗愈发激烈,杨仆的军队不断发起冲击,城墙下尸体堆积如山。

王险城犹如一座顽固的堡垒,矗立在汉军的面前。久攻不下的局势让汉军士气渐低,而朝鲜方面的大臣们此时心生一计。

昏暗的营帐内,几位朝鲜大臣围坐在一起,低声密谋着。他们的目光中透着狡黠和一丝绝望,决定暗中派人向楼船将军投降。这个计划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给他们带来了一线希望。

于是,使者在两军之间悄悄地穿梭,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传递着那关乎生死存亡的信息。然而,这投降之事却犹犹豫豫,始终未能最终决定。

左将军杨仆心急如焚,他多次与楼船将军约定出战的日期,渴望能够协同作战,凭借双方合力给予敌军致命一击。每一次的约定,杨仆都怀着必胜的决心,精心部署着自己的军队,准备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可楼船将军却像是被什么迷住了心窍,一心只想着接受朝鲜方面那尚未确定的约定。对于出战之事,他表现得极为冷淡,每每到了约定的时日,杨仆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楼船将军的军队前来会合,然而,等来的却只有失望和愤怒。

左将军心中的怒火日益旺盛,犹如即将喷发的火山。他不明白楼船将军为何如此犹豫不决,如此不顾大局。在他看来,楼船将军此前就有战败损军的罪过,如今又和朝鲜私下交好,却迟迟不促成投降之事。这一系列的举动让杨仆心中疑窦丛生,他甚至怀疑楼船将军有反叛的图谋。只是在这紧张的局势下,杨仆不敢轻易发作。他深知,一旦内部出现混乱,那将给敌军可乘之机,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汉武帝坐在朝堂之上,眉头紧锁。他面前的奏折堆满了案几,都是关于王险城战事的不利消息。两位将军围攻王险城行动不合,军队长时间不能解决战事,这让汉武帝心中忧虑万分。他深知,大汉的威严不容侵犯,这场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大汉在周边国家的威望。

武帝在朝堂上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终于,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说道:“传朕旨意,派遣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前线,纠正两位将军的行动,授予他见机行事之权。

公孙遂接到圣旨后,不敢有丝毫耽搁,日夜兼程地奔赴前线。

战火的硝烟弥漫在朝鲜的上空。公孙遂奉汉武帝之命,身负视察战况的重任,匆匆奔赴前线。

荀彘见到公孙遂的那一刻,仿佛在黑暗中见到了曙光,眼中燃起了急切的希望。他三步并作两步,奔至公孙遂身前,犹如找到了倾诉的出口,话语急切地从口中倾泻而出:“朝鲜本应当攻克,拖了很久还没有攻克,是因为楼船将军多次约定出战却不来会合。”他紧皱的眉头犹如深锁的山川,每一道褶皱都刻满了焦虑,愤怒的火焰在他的眼中燃烧,“现在这样还不拿下,恐怕会成为大患。”

公孙遂静静地听着荀彘的诉说,战场上的风声呼啸而过,撩动着他的衣袂。望着荀彘那急切而又坚定的神情,他的内心也不禁认同了眼前局势的危急。在这紧张得让人窒息的氛围下,公孙遂深知不能再犹豫,他决定与荀彘一同商议应对之策。

于是,公孙遂毅然用符节召楼船将军杨仆到左将军营帐商议事情。然而,杨仆丝毫没有预料到等待他的竟是一场阴谋。当他毫无防备地踏入营帐的那一刻,左将军的部下按照公孙遂的命令,如猛禽扑食一般迅速捉拿了楼船将军。杨仆瞪大了双眼,愤怒和震惊在他的脸上交织,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他的军队也被无情地吞并。

公孙遂自以为这样果断的举措解决了问题,能加速战争的胜利,连忙快马加鞭将此事报告给远在都城的武帝。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武帝听完公孙遂的汇报,龙颜大怒。他猛地拍案而起,震得案上的奏折散落一地。“大胆公孙遂,竟敢擅作主张,破坏朕的军事部署!”武帝的怒吼在宫殿中回荡,公孙遂的命运就此注定。一道诏令传出,公孙遂被处以极刑。

此时的左将军荀彘,已经合并了杨仆的军队,他深知时间紧迫,战机稍纵即逝。他站在营帐前,望着远处的王险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尽快攻克,结束这场漫长的战争。随即,他号令全军,加紧对朝鲜发动进攻。

王险城中,朝鲜国相路人、国相韩阴、尼溪相参、将军王唊正围坐在一起,忧心忡忡地商议着局势。这座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在战争的阴霾下显得格外萧索。

路人率先开口,他的声音颤抖着,充满了无奈和恐惧:“当初打算向楼船将军投降,如今楼船将军已被逮捕,只有左将军率领大军前来,攻击越来越猛烈,我们恐怕抵挡不住,而国王又不肯投降。”

韩阴紧握着拳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决绝:“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应对。”

尼溪相参长叹一声:“可我们的兵力与汉军相比,实在悬殊。这该如何是好?”

韩阴紧皱眉头,神色焦虑,紧接着说道:“是啊,如今汉朝大军兵强马壮,我们若继续抵抗,只怕是死路一条。”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恐惧与无奈。

王唊听了韩阴的话,沉思片刻,说道:“不如我们投降汉朝,或许还能保住性命。”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心中充满了纠结和挣扎。

在这激烈的讨论中,韩阴、王唊、路人最终决定逃亡投降汉朝。他们带着对生存的渴望,踏上了充满未知的道路。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路人。在逃亡的途中,他遭遇了种种意外,不幸死去。他的生命如同流星般划过,瞬间消逝在这混乱的世道中。

夏季的阳光炽热地烤着大地,仿佛要将一切都点燃。尼溪相参望着远处汉朝的军旗在风中烈烈作响,心中充满了绝望。那军旗如同一片汹涌的海洋,即将把朝鲜这片土地吞没。他知道,朝鲜的抵抗已经难以持续,他们的力量在强大的汉朝军队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于是,经过痛苦的抉择,尼溪相参派人杀死了朝鲜王卫右渠,带着卫右渠的首级前来投降。他希望以此举能换取朝鲜百姓的一丝安宁,能让这片土地少受一些战火的摧残。

但此时,王险城尚未攻下,原卫右渠的大臣成己又率领着一部分不愿投降的士兵起来反叛,再次进攻汉朝官吏。他们的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誓要为死去的王和他们心中的尊严而战。

左将军荀彘面对这一变故,并没有慌乱。他久经沙场,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他站在营帐前,目光坚定地望着王险城的方向,心中思考着应对之策。他深知,要彻底平定朝鲜,必须要安抚民心,让百姓不再恐惧和反抗。

于是,荀彘派卫右渠的儿子卫长、降相路人的儿子路最去告知朝鲜的百姓,表明汉朝的宽大和仁慈。卫长和路最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朝鲜百姓之中。

“乡亲们,汉朝的大军并非来掠夺和毁灭,而是为了带来和平与安宁。”卫长高声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恳切。

路最也接着说:“我们深知大家对家园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恐惧,汉朝愿意给予大家宽容和帮助,让我们一起重建美好的生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