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行走在智慧的田野上
在圣贤的篇章里……
刘健瞪大了双眼,他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圣贤的篇章中,竟然蕴含着这样的智慧?
朱厚照激情洋溢地分享他的领悟:“子曰:君子讷于言敏于行。”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真理的探寻。
“这……”刘健一时之间,仿佛置身于五里雾中。
朱厚照开始展示他在夜课上的独到见解:“简而言之,就是少言多行。世间万事,非易事也。若仅空谈而不付诸实践,那又有什么意义?不如多去做,去体验,去感受。”
“天下的秘密,最怕的就是那颗热忱的心。正如王先生所言,心,即同理心。有了同理心,便能感同身受百姓的苦楚;而‘知’,便是领悟圣贤之道。朕已研读《论语》,其中的治国之道已深植朕心。有了同理心和良知,只需用心去实践即可。”
“……”刘健对这种对《论语》的新颖解读感到匪夷所思。
然而,他无言以对。
朱厚照继续激情澎湃地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两个月,朕与流民同吃同住,黎明即起,与民同耕,有时筋疲力尽,但正是这样的体验,让朕深刻体会到流民们的艰辛。朕不再被视为高高在上的太子,而是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普通人。朕的笑声,朕的伤感,甚至朕的耕作技巧,都不如他们。但正是这些,让朕对‘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弘治皇帝听得如痴如醉。
暖阁之中,静谧无声。
此刻,每个人的心中都涌起一股敬意。
坦白说,能如朕者,世间寥寥无几。多少人在口头上宣扬爱民,真正付诸行动的,却是凤毛麟角。
朱厚照接着说:“你们或许会想,朕若被流民知晓耕作不如他们,他们会失去对朕的敬畏。但你们想错了,流民们对朕的敬畏减少了,却增进了亲近。朕向他们学习耕作,也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宝贵的经验。这些,是朕从父皇、从刘师傅、从众位师傅那里学不到的。”
“这些知识,与圣贤之道相结合,让朕明白,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朕所承担的重任。在这份奏疏中,对流民的安排,无不体现着朕对孝道的推崇。让有父母在的老人不必出关开垦,正是对孝道的践行。”
“瞧我这位太子殿下,现今不仅手艺高超,能织罗绣锦,洗衣煮饭,还能耕田播种,你们可曾想过,这些寻常活计,若非心中有了天地大道,又有何用?那些只知死读书的,张口便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却连一锅佳肴的烹饪之道都摸不着门径。他们虽能把经文倒背如流,但……他们真的领悟了圣贤的精髓吗?”
朱厚照一脸得意地笑着,继续道:“本宫不仅是林蒙的启蒙者,林蒙也是我的导师,我是流浪者的引路人,而流浪者们,也无私地传授了我无数的智慧。他们所教给我的,甚至超过了我在詹事府中那些名师的教诲。”
“……”
若杨廷和此刻在场,必定气得七窍生烟。
刘健等人面面相觑,低头看着面前一摞摞厚重的奏疏,心中唯有无尽的感慨。
谢迁忍不住说道:“这些学问,恐怕更多的是歪门邪道吧。”
他心中仍旧难以接受这些新奇的学说,作为江南经学大儒的后裔,谢迁还是难以放下传统的束缚。
倒是刘健沉默片刻,恭敬地起身,向朱厚照一揖到底:“殿下高见,老臣虽不敢妄自菲薄,但仅凭这份奏疏,老臣……心悦诚服!”
李东阳也跟着起身,赞道:“臣亦敬佩。”
谢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次不是来研讨学问的,单是看朱厚照这处理事务的态度,即便孔夫子再生,怕也难以将流民安置得如此井井有条!
他顿时肃然起敬,也跟着起身,郑重地说道:“殿下能有此领悟,实乃国家之幸啊。”
三位内阁大学士,再不敢小觑朱厚照了。
弘治皇帝认真地倾听,朱厚照虽非读书人中的佼佼者,言辞表达或许不够流畅,但作为一个亲历者,一个真正深入民间的智者,他的话语却有着难以抗拒的感染力。
弘治皇帝点头称赞:“这天下何为贤者?朝廷选才未必只看学问,若天下官吏都能如太子和林蒙这等,即便没有红薯土豆,即便没有下西洋,大治之世亦指日可待。”
他的话语中,似乎带着对百官的一丝微讽。
刘健等人不敢作声,齐声说道:“太子英明,乃社稷之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