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晨雾还未彻底散去,顺着小溪的乡间小路在田埂边无限向前延伸着,这是我最为熟悉的一段出村的上学路,因为乡村道路太窄,和村里的小伙伴们都是单人一竖列排着走,偶走向前有些村接近大路的较宽路段才会嬉戏打闹一番,继而再次排列走小路去上学。
就在村口这样的道路上我和父亲并排前行着,我侧过小脑袋看他脚没有完全落在路上啊,我问他村上人都说你已经死了,爸爸说别听他们乱说,没有的事。虽然心里嘀咕活着的人不会腾空走啊,可还是安心的和他向前走去了...”
这是年仅10岁的我第一次在梦中与我的父亲相见,记忆中飘渺的梦境,却是孩童记事里珍贵的零星回忆。
我的父亲,因为幼年丧父奶奶一人将他们拉扯长大,兄弟姊妹四人,他排行老三,家中必然是不富裕的,哪怕勤奋好学也很难在那个年代好好落实学业的,我想这才是他不上学后征兵入伍远走了陕北的原因。
这世间还有人比他早到,我妈因为跟随外公支教老区,她和舅舅小小年纪一家四口早早就落脚了陕北,适宜学习的环境偏偏不一定出人才,外公本着学习的是人才,不学习的是奴才的偏激知识分子观念,使的他们父女情薄了些。
自然每个人都不是凭空来的想法理念,外公是家里老七,在那个还会饿死人的年代出生,他是被丢弃后捡条命的人,难免严苛过头,宁可出钱资助困难学生,也不养家里不上学的儿女,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里必然矛盾重重。
我妈同为教师子弟的同学已经在学校话务室上班了,在一个城市的兵哥哥们因为电话线结缘,年轻的男女青年们约着见面聊天,就这样谈起了恋爱。
那个年代城里姑娘还好找个工人阶级或者留校青年老师,可是因为闲散在家,寒冬腊月拒擦玻璃的妈妈被外公打了一巴掌动了离家的心。爸爸也接到来信,自己心仪的老家姑娘,因为嫌弃自己家里贫穷,已经嫁做他人妇了。我的父母就在那时候交通很不便利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将向着结婚的恋爱处了起来,跨省的姻缘还有拐卖妇女屡禁不止的历史背景下,我爸殷勤的利用假期走访起了未来丈人家。
日久见人心,在退伍前父亲已经取得了妈妈娘家人的信任,在舅舅的挽留、姥姥的不舍、外公看好中,我爸就算在延安有亲人照应固然能过好,但是舍不下家里的老母亲,更离不开老家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再说有了我妈的城市户口回去说不定又多一条出路,日子也是有盼头的,小两口下了一次馆子就踏上了西南方向的列车、火车...
据我妈回忆两天两夜才算到了地方,她带着她心爱的集邮册、成套的小人书,提着行李看着茅草屋竟无处安放。但是自己也没问过具体的情况,知道穷但是没想到家徒四壁这么具体。没有难过多久,就此安顿下来,心想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才是最要紧的,出了后门顺着田埂走,循着延河在山沟就能回家的人在平原乡村菜地里迷了路,还好我爸一会就寻人领回去了。
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就这样日子自然越过越好。
我妈生了我以后粮本没吃几年粮就作废不用了,新的国情下下岗潮来领,我妈的城市户口也没捞到什么好处,不过念着上学还有好处,我妈就安心在家带我。
她善良和蔼和村里的同龄妇人们相处和睦,一个城里姑娘嫁入农村没有失落反而热衷于新生活,这还得益于虽在农村但是日子红火蒸蒸日上。
我爸自然是忙着奋斗挣钱,工作干完还在外兼职铝合金门窗的活计。回家早还会卸下BB机,个子不高穿着的笔直西裤和经常打理的亮光的皮衣都会替换下来,换了行头挑粪去料理他一个人的农地。他还有时间陪我在家新修的水泥院坝打羽毛球,院子旁的花园种植的花生成熟,还带我挖掘果实淘洗煮熟一起享受美味。还起早贪黑带我去成都动物园,那时候去一趟省城是不容易的,看过的动物记不大清,又累又乏只给我买了一瓶饮料记忆犹新。农村的黑夜准时来到,我们都洗漱要睡了,我还未入住的卧室门口的书桌亮着泛黄的台灯,我爸还在伏案记账。在学校中午统一放饭前,他偶尔会意外的出现在教师窗前等我下课,带着隔壁班的堂哥一起领着出学校门口下馆子改善生活。我的印象里他像超人一样,就这样无忧无虑,七八岁的记忆零零散散美好甜蜜。
我爸还有他的欢乐时刻,堂屋电视两边兑成摆着新潮的立体音响,连线话筒可以在家实现唱卡拉OK。什么《我的中国心》、《小城姑娘》、《相约九八》...当然我也能沾光放我喜欢的《还珠格格》主题曲插曲。
有假期会回陕北,或外公家来成都团聚。因为担心妈妈晕车,我爸会把我们送到陕北再回去,赶开学前又来接走。
那时候没有商品房一说,城市容量有限,挣钱在农村修自建房就是大事。除了自身的努力,自然也少不了外公的助力,外公本想建议在镇上买现成的临街房,但是能干的人就是家里挑大头的,大伯虽是老大,但奶奶归我们家管,再加农村有点薄田是农民割舍不下的,我爸毅然决然的在茅草屋原址上建立新房。
这下三兄妹只差隔壁县算是远嫁的大姑家还住着旧房子,这成了老实巴交的大姑父的心病。主家急,旁人劝说来年再慢慢出细活仔细修房子无果。又一大事忙碌起来了。
本就是腊月里近年关,也是我爸帮大姑家修房子上梁摆宴席的日子,处在寒假的孩子们更欢快了,我家和同村的大伯一家、小姑一家热热闹闹的一同出发了,走到挨着大姑家的乡镇集市我们都停下买水果吃食,我们三兄妹在摩托车旁等待,90年年代独生子女政策抓的正严,地处在四川成都郊县的小小乡村,家家户户出门几乎都领着一个娃,只听见大人们买了东西过来嘴里骂骂咧咧的似有不快,不过千禧年难得热闹也就搞快继续赶路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