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必须依靠制度来约束,依靠制度来强制人们参加祟灾,不参加祟灾就得接受惩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套制度也并非完全绝情,它还是给非公民预留了一丝喘息的空间。
非公民尽管在高楼内属于二等身份,但并不代表他们所有人都过得很糟糕。
虽说他们在高楼内身份低微,但若是有幸跟对了人,所依附的公民心怀善念,那么非公民的日子,说不定反比大多数公民还要惬意自在。
只不过,这选择的主动权看似在非公民手中,实则不然,最终还得看公民是否愿意接纳。
公民收纳非公民,是有人口限制的。
每人仅有一个免费名额,晋升二阶时可额外多得一个,三阶再添两个。
一旦超出免费名额,便需付费购买。这购买而来的名额也并非一劳永逸,同样需要每周上缴基料维持。
而且,随着购买人口数量的递增,所需费用如同滚雪球一般,节节攀升。
一个额外人口每日仅需十五基料,第二个额外人口便飙升至三十基料,第三个六十基料,第四个一百基料,直至第五个封顶,亦是一百基料。
也因为这般原因,公民会非常珍惜自己的免费名额,不是什么歪瓜裂枣都照搬全收。
这也直接导致部分非公民无人问津,彻底沦为高楼中的弃儿。
那些没有主子庇佑的非公民,其境遇堪称凄惨。他们如同丧家之犬,人人皆可肆意欺凌,尊严被践踏至尘埃,人格被彻底碾碎。路人经过,都会毫不留情地踩上一脚。
他们中,有人不堪折磨,含恨而死;有人在饥饿的煎熬下,活活饿死;
还有些人,靠着在垃圾堆中翻找残羹冷炙,沿街乞讨,或是为其他非公民分担繁重、粗笨的苦力活,在别人的指缝间艰难求存,只为那一口能续命的吃食。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公民们,却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振臂高呼,宣扬着他们所追求的是民主、公平。
可实际上,他们一个个都淡漠人命,对于近在咫尺的苦难视而不见。
这些公民的存在,让康书宏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过去,看到古代世界的一角,那个从来不存在平等,封建的、等级森严的吃人世界。
康书宏犹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在跟他们讲课的时候,给他们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不少人会下意识的将古代诗词描绘的故事,以偏概全的代入到整个古代社会。
认为古代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只要不对生活有太高追求,便人人都能享受田园生活,到处游山玩水,吟诗作对,逍遥自在。
他们幻想着自己回到古代后,能当李白似的洒脱诗人、能当徐霞客那般无所谓功名利禄的旅行冒险家。
就像现实里某所大学的文学教授,大放厥词的歌颂南北朝的美好。说她无脑吗?能当上教授的能蠢到哪里呢?
无外乎就是只看到了诗词中所描绘的那个古代世界,那个仅有少部分阶级精英分子,以他们视角所观察到的,带有难以避免的狭隘的阶级属性的社会一角。
他们的视角难以看到真正的平民百姓,他们难以设身处地的去想他们的生活,同情他们。
或许在这些伟大诗人的视角当中,平民百姓压根连人都不是。
普通百姓,别说读书考取功名了,没钱没权没背景,连自己村子都出不去。
因为到处都需要路引,哪里是你想跑哪里就跑哪里的?户籍制度就为了管束平民百姓,让他们一辈子困死在小山村里种田,当一辈子牛马。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