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坚武的两个同学的拜访,都没有什么收获,虽然李辅国执礼甚恭,亲自上门,送上白坚武的亲笔信和两斤信阳毛尖,可一位直接让门房就把他打发了。另一个稍微好点,也只不过进去坐了片刻,对方便端茶送客。

李辅国本以为,张仲平的同年多半也是如此了,谁知,这次的主人非常热情,不仅把李辅国请至家中,还留他吃了晚饭。

张仲平的这位同年名叫杨松堂,河南豫东道商丘县人,与张仲平同年中举,比张仲平小几岁,他早早地看透了满清政府的本质,东渡日本求学,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一直追随中山先生革命,现身居广州国民政府民政部副部长之职。

或许是见到了小老乡的缘故,松堂先生兴致很高,仔细询问了张仲平的现状和李辅国的情况,得知李辅国大学毕业却从事茶叶生意时,有点痛心疾首地劝道:“贤侄,国家正是百废待兴,需要人才之际,你大学毕业却屈身商贾,实在是浪费了人才,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为国家的统一和振兴做点贡献,来吧,到广州来,广州是你大显身手的好地方,想从政,就到我的民政部来,想从军,中山先生已打算成立我们自己的新式军校,培养革命的军官。”

说完,他双眼炯炯有神地看着李辅国,眼神中透露着真诚,李辅国心中非常温暖,第一次见面,松堂先生即折节相交,坦诚地为他着想,只是他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来到广州,只好以父命难违为由,委婉拒绝了松堂先生的好意,让松堂先生好一阵惋惜。

和松堂先生的交谈十分愉快,松堂先生阅历丰富,目光敏锐,对历史、时政见解独到,对目前国内各个势力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更是洞若观火,令李辅国受益匪浅。

李辅国告辞时,松堂先生叮嘱他,离开广州前再来一趟,他会写封信给老友张仲平。

周末,李辅国终于见到了孙尚斌,能看得出,他气色和状态很好,武术世家出身,投身军旅对他是最合适的道路。

孙尚斌到达之后,也是表现得很不好意思,毕竟四个多月来,也没搞到什么像样的情报,弄得李辅国反过来安慰了他。

在谈到孙尚斌今后的工作时,李辅国突然想到松堂先生提到的军校,便向孙尚斌提及此事,让他有空就学习一下文化课,为将来考军校做做准备。

广州的革命形势一片高涨,大街上,就经常可以听到“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口号声和嘹亮的革命歌曲声,街上的人们,大多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充满希望的笑容,李辅国看在眼里,叹在心里,这种发自心底的笑容,是骗不了人的。

虽然心中有了怀疑与动摇,李辅国还是恪尽职守,默记了广州的种种情状和举措,为回到洛阳书写报告做了准备。

不经意间,时间悄然来到了民国十二年(1923年)。

一周后,李辅国决定动身回洛,临行前,他再次前往松堂先生处,拿到了松堂先生写好的书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