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黎明的第一丝曙光展现。
刘兆那雄浑且决绝的声音,,下达了开战的命令。
刹那间,号角齐鸣,战鼓擂动,宛如雷霆滚过战场的边缘,激荡起一股无法遏制的气势。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更是灾民们背水一战的决心与对活下去的渴望凝结而成的磅礴力量。
在这浩瀚沙场上,17万灾民组成的临时军队,尽管装备简陋、训练不足,但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毅与不屈的光芒。
他们曾经是强权者眼中的蝼蚁,如今却是为了生存与尊严而奋起反抗的勇士。
他们如潮水般涌向同样数量的潼关军团阵地,那种悲壮而又英勇的冲锋场面,足以让天地为之动容。
潼关军团虽强大,然面对这股源自于底层民众的顽强抵抗,也不禁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双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对决。
一方是由雍王精心训练出的铁血悍卒,他们身披重甲,手持锋锐兵刃,严阵以待,纪律严明,其战斗力犹如狼群扑食般凶猛无比。
他们凭借严酷的训练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战场上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战争机器,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战术配合与执行力。
另一方则是由饥饿所逼迫,生活无望却斗志昂扬的灾民。
他们手中的武器五花八门,既有从农田里拔出的锄头,也有临时打造的简易刀剑,甚至还有些人只能依赖自己的拳头与牙齿。
虽然缺乏正规军的训练和装备,但他们心中的愤怒与求生欲望化作了一种难以估量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在绝望中爆发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与勇气。
当这两股截然不同的力量在战场上碰撞在一起时,爆发出的能量震撼人心。
灾民们的每一次冲击,都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潼关军团的每一次反击,也都展示了他们身为虎狼之师的威严。
这场战斗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意志与信念的激烈对抗。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中央,前排的士兵如同麦浪遭遇无情收割,一波接一波地倒下,生命的消逝速度快得令人心惊。
钢铁与血肉的碰撞声汇集成一首哀歌,在空气中回荡,宛如死神的乐章。
只见敌我双方犹如巨石冲击下的蛋壳,纷纷破碎,无人能够幸免于这场修罗场的洗礼。
一旁的渊水河,曾经碧波荡漾,如今却因不断涌入的血液而逐渐变得浑浊,颜色愈加深沉,仿佛即将化身为一条红色的丝带,缠绕住这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
每一滴河水所承载的,都是英勇与悲壮的故事,以及那些未能归家的灵魂对生的渴望和对和平的期盼。
战斗的硝烟尚未散去,渊水的水面已然映照出地狱般的景象。
然而,在这几乎令人窒息的绝望之中,仍然有人坚守阵地,他们浴血奋战,誓要守护心中的信念直至最后。
在双方交战陷入胶着状态之际,草根出身的将军展现出了不同于名门世家的指挥风格。
他摒弃了传统军事策略中的谨慎与保留,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毅然决定将麾下所有的兵力倾巢而出,以雷霆之势向敌军发起决死冲锋。
此举虽显勇猛果敢,但却也暴露出其在战略部署上的短板——缺乏后续作战计划与调度灵活性。
当全军出击后,战场上一时之间士气如虹,杀声震天,但随着攻势的推进,一旦未能迅速打破僵局,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暴露无遗。
刘兆由于没有预留预备队,无法进行有效的支援与调整,战场局势稍有不利,便可能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
刘兆的这一举动虽然彰显了他的豪情壮志与对士兵的信任,但也让围观者看到,他与那些运筹帷幄、深思熟虑的名将之间的差距。
原本激烈的战场气氛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张起来。
嬴庸,作为雍州赫赫有名的军团统帅,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始终保持着冷静而敏锐的战略眼光。
当他收到斥候急报,得知刘兆已经全军压上,展开激进攻击时,嬴庸并未惊慌失措,反而立即启动了预设的其中一种应对方案。
嬴庸深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战前他早已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战况进行了周密的布置。
此刻,在得到确切情报后,他迅速调动预先部署好的机动部队,一方面利用对方兵力集中、阵型过长的弱点,实施局部的快速穿插与分割包围;
另一方面则巧妙地调动隐藏的预备力量,填补己方可能被突破的防线空隙。
他的战术灵活多变,既有硬碰硬的正面抵挡,又有出其不意的侧翼包抄。
这种谋定而后动的战斗智慧,使得嬴庸能够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战机,从而逐步扭转乾坤,引领战局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此刻,潼关军团大营。
在那紧张而压抑的军帐之中,嬴庸面色沉稳,眼中闪烁着深邃如渊的智谋之光。
他听闻斥候回报关于刘兆倾巢而出,欲以一场决战决定胜负的消息,嘴角勾勒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开口:
“看来刘兆决心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赌上全部的筹码。”
嬴庸的声音虽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不容置疑的决断,“既然如此,我们也无需拖延,就依他所愿,一战分高下。”
身旁的副将闻此言,深感赞同,他毫不犹豫地点头附议,那坚定的目光里透露出对嬴庸战略的信任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决战充满信心。
他随即转向传令官,威严下令:
“传令下去,按照前几日我们精心筹划的战前方略,各部兵马务必严格执行,务必做到有备无患,随机应变,以求在这场战役中,让敌人领略到我潼关军团铁血雄风的真正威力!”
随着副将的话语落地,整个军营开始迅速运转起来,犹如一部精密的战争机器,各部分有序地执行起了预先制定的作战计划。
嬴庸作为雍州的名将之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很早便已经闻名于世。
先是指挥潼关军团在战场上表现出看似力不从心、难以抵挡草莽军团攻势的姿态,甚至不惜局部撤退,制造出防线即将崩溃的假象,引诱刘兆率大军追击。
嬴庸故意暴露了一些看似薄弱的环节,就像是在棋局上布下诱饵,等待对手落入圈套。
此刻,草根出身的将军看到潼关军团被打的节节败退,凭借其勇猛果敢的性格,迅速集结兵力对敌方展开了一场大胆的追击行动。
随着草莽军团的主力被诱深入险峻的峡谷地形,狡猾而智谋过人的对手嬴庸看准时机,果断下令封闭峡谷的所有出口,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草莽军团的致命围困。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嬴庸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利用地利之便构建了一道无形的铜墙铁壁,使得刘兆及其军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嬴庸统率的精锐之师如同戏剧般表演起来,表面上看似步步败退,实则暗藏机巧。
他们一边佯装抵抗,一边有序地撤离阵地,意图将刘兆的军队引向预设的战场陷阱——那坚固且布满杀机的渊水西线壁垒。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名疾驰而来的斥候急匆匆地来到刘兆身边,单膝跪地,高声禀报:
“禀告将军,前方探报,我军已逼近渊水西线壁垒,攻势正酣。副将此刻正激励士卒,扬言片刻之间即可破阵。”
刘兆听闻此讯,面沉如水,心中却快速盘算开来。
他深知嬴庸兵法诡谲,眼见的胜利背后可能隐藏着难以预见的危机。
于是,他并未因副将的盲目乐观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警惕,严令部队稳扎稳打,切勿轻举妄动,务必详察敌情后再作定夺。
这场战役,考验的不仅仅是武力,更是智慧与胆识的比拼。
刘兆虽然面对当前战局中的捷报保持着清醒与谨慎。
但他深谙战略要地的重要性,决定先稳定后方,确保根基稳固。
于是果断下令麾下主力部队转向攻打草谷,意图控制这一咽喉之地,从而保障后续作战的顺利进行以及整体战略布局的安全。
随着刘兆的决策下达,军队犹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士兵们群情激昂,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瞬间斗志昂扬。
他们犹如离弦之箭,迅速调整阵型,朝着草谷发起猛烈冲击。当军队成功突破潼关关隘,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敌人心脏。
在草莽军团冲破草谷关卡,按照既定计划径直奔向敌军军团粮仓之际,却发现眼前呈现的并非预想中的满仓粮草,而是空荡荡的仓库。
此刻,斥候疾步赶来,单膝跪地,郑重其事地禀报道:
“禀告将军,我军已成功突入草谷内,然而经过探查发现,潼关军团的粮仓全部为空仓,并未储存任何粮草。”
刘兆闻此消息,脸色微变,心中不禁暗自揣摩潼关军团此举的真实意图。
他深知粮草乃兵家必争之物,对于一场战役的胜负至关重要。
潼关军团既然提前清空了粮仓,要么是料到此地难以固守而事先转移了物资,要么是在策划某种计策以待反击。
在这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刘兆迅速恢复冷静,决定重新审视战场局势,布置新的战略部署,以防陷入敌人可能设下的陷阱之中。
同时,他也明白,这场战斗远比表面看上去更为棘手,接下来的每一步行动都需要更加慎重和机敏。。
随着又一波军情传至,一名侍卫飞速赶至刘兆身边,恭敬禀报:
“将军,刚刚得到确切消息,潼关军团主力已经撤向飞蛾岭方向。
据抓到的战俘所说,潼关军团其实早已断粮,之前故意制造炊烟升起的假象,实则是为了迷惑我军,他们一直都在硬撑着等待时机。”
听到这个情报,刘兆的眼神中闪烁出锐利的光芒,显然对潼关军团的这一策略有了深刻的认识。
原本因粮仓空虚而生起的疑虑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把握战机的决心。
他深吸一口气,眉宇间流露出决胜千里的气概,沉声道:
“原来如此,嬴庸虽狡猾,但已露疲态。
如今正是我军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他们的大好时机!”
随后,刘兆果断下令,整饬兵马,迅速调整战略。
全军上下一心,紧随潼关军团之后,展开了一场针对疲惫之敌的迅猛追击战,力求彻底消灭对手,奠定战局胜利的基础。
刘兆目光如炬,声音坚定有力地传达了最新的军事部署:
“听令,命4000精兵固守草谷,务必确保此咽喉之地不失,其余17万大军即刻随本将出征,目标——飞蛾岭!”
他手按腰间长剑,身姿挺拔如松,下达命令的同时,也仿佛在向全体将士展示其破釜沉舟的决心。
“此次行动,我们要趁潼关军团后撤、士气低落之际,给予其致命一击,务求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彻底解除边患!”
刘兆的话语掷地有声,激起了众将士的热血与斗志,号角声随之响起,预示着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决战即将展开。
于是,浩浩荡荡的大军在刘兆的率领下,沿着蜿蜒的山路疾行,如同巨浪翻滚般向着远方的飞蛾岭奔袭而去,势必要在那里写下新的战歌篇章。
刘兆深吸一口山间的凛冽空气,眼中闪烁着坚决与无畏的光芒。
他转身面向那17万气势如虹的铁血雄师,手中高举象征指挥权的帅旗,大声喝道:
“兄弟们,这一战,我们要让敌人心胆俱裂,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决心与力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