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都是由男男女女组成的,大部分的男女,都要组成配偶,形成家庭。这既是自然属性,也是社会属性。自古到今,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文化和故事,从没有间断。从封建帝王家到平民百姓,从西方社会到东方中国。中国古代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基本上都由长辈决定和做主,年轻的情侣之间很少有正大光明相亲的机会。有的因为特殊的机会遇到,双方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也是一波三折,且很多都没有善终。比如“尾生抱柱”,以及《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像《牡丹亭》中,杜丽娘最终竟然能和梦中情人柳梦梅修成正果,起死回生,这样的事情是极少极少的,这是中国古代文人高度浪漫主义和对美好爱情追求的一种情怀。更有多少情深伉俪,最后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阴阳两隔。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以及中国宋代大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
现代社会,法律废除了包办婚姻,实行自由恋爱和婚姻自由。人们择偶要么是自己认识,要么是别人介绍,别人介绍必然经过相亲这关。有些人运气好,相亲几次,就找到了合适的人生伴侣。有的人则要相亲无数,最后还是孤家寡人一个。回顾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也有很多次的相亲经历,其中有传奇色彩,让我记忆深刻的有至少三次以上。最早的那一次,是我还在某埠市工作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的妈妈夏阿姨对我很好,连续给我介绍了好几个对象没成。后来,她竟然委托了另外一个老太太,刘阿姨,刘阿姨又找的宋阿姨,宋阿姨又找赵阿姨,四个老太太,打了一个的,带我去相亲。相亲的地点是在女孩的大姨家。当时,众多的老太太济济一堂,她们连珠炮似的问了我很多问题。而那个叫某梅的另一个相亲的主角却不怎么说话,文文静静,清秀的样子。女孩大姨则把某梅夸成了一朵花,说她是火车上的餐车主任,那个表情让人感觉餐车主任是个很大的官。我当时对火车上的工作人员也不太了解,但是对某梅的印象挺好,觉得她应该是火车上的一个干部,所以,相亲结束后,我主动提出要送女孩回家。后来,女孩又和我见了一次面,就对我感觉索然无味,说两个人不合适,就此拜拜了。我想,女孩后来不愿意和我相处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太老实。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是太老实,夏阿姨一开始帮我介绍的那个叫小春的护士,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看不上我。而太老实的根源,一个可能是自己农村家庭的出身加上经济方面的原因,让自己没有自信,第二个是因为某埠市的女人性格大都强势,我hold不住。因为小春长的漂亮,我对她挺上心,但我在背后为她做的一些事情,却从来不知道表达出来。小春说她有恋父情节,她的父亲是一所医院的脑外科主任。小春还说她的哥哥是厂长的司机,开着桑塔纳。当时穷酸的我,也不知道桑塔纳是什么样的轿车。她最后问我,她跟我处对象可以,但做不到喜欢我,问我能不能接受?换成别人,但凡脑子有一点灵活,都会说,我愿意,我会慢慢让你喜欢我的。但愚蠢的我竟然说,既然你做不到喜欢我,那我们还是做普通的朋友吧。一段缘分戛然而止。我后来总结,我在跟这两个某埠市美女相处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把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来。我自己的优势其实是文学,我甚至可以为她们写诗。但我写了没有呢,没有。我的另外一个优势是,我算是在机关上班,有自己的办公室。而一般的铁路职工是没有办公室的。我还在警校上过学,见多识广。但我在和她们相处过程中,根本不会花言巧语,给她们的印象就是:农村家庭,为人老实,没有情趣,没有性格。穿着打扮吧,也比较老土。其实,那时候,我也正在刻苦自考法律,没有心思去包装自己。若干年过去了,我后来又见到了某梅。当时我已经是乘警,一次坐某梅他们的车子便乘回某埠市,有列车员说,那个推着餐车的女的就是某梅,是餐车主任。我一看,简直认不出来了,某梅已变成了一个肥胖的中年妇女了。做了好几年乘警,我早已经知道餐车主任是干什么的了。餐车主任的身份也是服务员。我不知道某梅可认识我了,我也没和她说话,当然,看到她当时的形象,我也找不到再去说话的激情了。听说她后来找了一个售货员结婚了。小春则一别后再也没有见过面,我后来也打听了几次,没听到她的消息,就当成过眼云烟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感情,大家都是彼此生命中匆匆的一个过客而已。
结婚之前,我最错误的一次相亲就是跟孩子他妈。这也是中间人努力撮合的结果。那段时间我在外地出差,可我们已经退休的老领导却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找我,光单身宿舍他都跑了好几趟。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我,并在下雨天带我到孩他妈家里去相亲。说实话,第一面,我真的不太满意,除了那个家较为破烂、没有条理看着不舒服,一楼的院子还养着几条脏兮兮的狗。孩他妈张扬的性格也让我不舒服。可中间人拼命的说好话,鼓吹他家里原来开厂,有多少存款,许诺结婚之后,我不需要买房子,就用那个房子结婚。所以,我就想,那就再了解了解吧。其实后来了解的过程也十分的拧巴,闹了很多的矛盾,我和孩他妈其实是非常不合适的,我多次想过分手,但中间人还是一味的不断的做我的工作,让我一再迟疑,最终踏进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婚姻。我后来想,我婚姻的失败,以及由此造成的的两个家庭的不幸福,主要的原因在我,但是,那个当媒人的老领导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甚至在我离婚十年之后还找到我,充当孩子外公外婆的说客,劝我复婚,被我果断的拒绝了。他真是滥好人一个,滥好人并不能给别人带来好运。我现在甚至认为,媒人,真不是一个好的职业。如果能撮合成完美的姻缘,当然是好事。可是大部分的媒人撮合成的婚姻,都不一定是幸福的。媒人只想成全好事,把两个人撮合成功,而不管两个人到底合适不合适。大部分的媒人甚至都没有三观以及原生家庭的概念。而男女择偶,三观和原生家庭,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妈妈在农村撮合成功一百多对婚姻,我们当地电视台和报纸都先后报道了她的事迹,称其为“合肥乡村第一媒婆”。那是因为,在当时的农村,大部分的男女家庭都是差不多的,差别只在于可能有的家庭的经济情况稍微好一些。所以,男女只要见面满意,基本就有一半的可能走进婚姻的殿堂了,并且大部分能保持稳定,不离婚。所以当年,她介绍的成功率高。但是现在,明显就不行了。现在留在农村的男女青年本来就少,特别是女孩子,都想在城市里买房安家。所以,农村的男青年找对象普遍困难。城市里的男男女女找对象的机会更多一些,但是,也很少有一蹴而就的。大部分人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但撞出爱情的火花的不多。很多青年疲于奔命,加上经济的压力,索性躺平,来个不婚主义。理论上说,现在人们相亲的机会比以前更多了,因为有了网络。从一开始的免费的相亲网站,以及各种单身交友的QQ群,到现在的微信群,还有陌陌等交友软件,给单身男女提供了更多认识的机会。但看似机会很多,择偶依然是个非常大的难题,主要的原因在于高不成低不就。好多好多城市的大龄优质剩女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找不到对象。据说,广东的最早的一批剩女都进了养老院了。我后来通过多年的经历和切身体会,以及对周围众多单身人群的观察分析,自己也学了婚姻家庭咨询师的一套教材,有了不少这方面的认知和感悟。
实际上,择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无论是社会学领域还是心理学领域,都对择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婚姻家庭咨询师教材总结了如下的几种理论。一种是父母偶像理论。就是相亲的对方如果具备了自己所崇拜的父母的优点,则更具有吸引力。一种是需求互补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从男女价值以及利益方面以及性格来考虑的,双方在这些方面如果能够达成互补,就会更具有吸引力。第三种是三阶段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成功的择偶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刺激阶段,价值阶段,角色阶段。刺激阶段即是双方相亲时对对方的年龄、外貌、条件等是否满意,这些是外在的刺激。如果刺激成功,双方继续交往,则进入价值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考察双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或者相容,这个价值观不仅包括对方的人品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包括婚姻观和消费观,以及对待工作、家庭、子女等等等等的态度。价值观对于婚姻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部分人的失败可能都在价值这个阶段。如果双方的价值观没有问题,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角色阶段。每个人择偶可能对对方都有特定的角色要求,比如希望对方主内,还是主外?男人喜欢温柔贤惠型的女人,还是泼辣性感型的女人?女人喜欢老实本分型的男人,还是风流潇洒的男人?对方如果再符合自己对伴侣的特定的角色要求的话,那么这肯定就是一个成功的完整的择偶过程。相信双方也必然是比较完美的伴侣。这种理论可能要求比较严格,但按照这种理论去择偶无疑是最为正确的。后面还有一些理论,什么进化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择偶坡度理论,相似性或一致性理论,都是小众化研究性的理论,不值得去借鉴和推广。
按照西方理论,男女婚姻或者说男女关系存在的基础主要在于三种价值。性价值,社会价值,和情绪价值。性价值不言自明,在于对方给自己的感官的享受,生理的愉悦和满足。社会价值,即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而情绪价值,就是相互是否能够提供能量,提供精神的支持和快乐。如果一个人,什么价值都没有,那么对方要你干什么呢?即使是古代,不重视人们的精神自由和追求,讲究传宗接代,门当户对,那也是性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两性关系中,时间越久,情绪价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大家都知道邓文迪,邓文迪的长相其实并不漂亮,经济也一般,但默多克那样的富翁为什么还娶了她呢?这主要在于邓文迪身上具备的情绪价值。邓文迪身上积极的力量能让默多克感觉舒服,是自己生活和事业的贴心的助手。男女之间有两个字价值千金,那就是“懂你”,世上“黄金千两容易得,知音一个亦难求”。很多男人和小三结婚,小三的经济地位和长相往往都并不如原配,但小三温柔、贴心,能让男人找到了自尊和满足,这也是一种情绪价值的体现。脸谱的创始人亿万富翁扎尔伯克,你看他的老婆的长相,可能普通人都看不下去,但既然扎尔伯克娶她,她就有过人之处。她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智商、情商和以及给扎尔伯克提供的情绪价值。很多夫妻结婚之后,只知道相互争吵、抱怨,以及跟别人攀比,而不知道互相鼓励和支持,他们给与对方的,不仅没有丝毫的情绪价值,反而是在互相消耗。如果不考虑经济和孩子的牵绊,这种婚姻不要也罢。我总结现在的夫妻关系大概有三种,一种就是相互鼓励、共同成长的关系,一种是为了家庭稳定,相互迁就,凑合着过的关系,还有一种就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一拍两散。而最好的夫妻关系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鼓励,彼此都能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和能量,夫妻之间都能从善如流,共同成长。
我离婚后也相了无数次的亲。有一半是在网上认识的,有一半是别人介绍的。据一项民间人士的统计,以前年轻人相亲恋爱,对对方的满意状态达到60-70分,就可以结婚了,年轻人的父母一辈可能达到40分就能结婚,但现在的年轻人要至少达到90分才考虑结婚。当然,这份统计是针对居住在城市的年轻人。很多在城市无房无车的农村男青年找对象自然是另外一种情况。二婚难成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男女双方的婚恋观还是不够务实,偏理想化。其实,即使我们能够认识的异性不少,但是,如果我们要求的条件多,符合的几率就会大大的下降。就举和我差不多的例子来看一下,某男,本科,今年50岁出头,身高180,公务员,长相尚可,经济无负担。再假设某男能通过相亲或者其他途径认识100名适龄的单身的女性。假如某男要求年龄小其四岁以上,单就这个要求来看,并不过分,但可能只有50名女性符合要求。如果,某男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可能只有20名符合要求。如果某男再要求身高160以上,可能只有10名符合要求,如果某男再要求对方经济尚可,可能只有5名符合要求。如果某男再要求对方贤惠勤劳一些,可能在这100名女性中,只有一两个符合要求。这样来看,因为某男自己条件还好,所以他要求的每项单个的条件看起来都不算高,但都要求去达到的话,遇到的几率就很低。如果,那仅剩的一两个符合条件的女性再跟其三观不合处不来,那就等于是一个也没有,认识了100名女性也是一场空而已。对于女性,也是一样的道理。举一个我认识的朋友的例子。某慧,离异,相貌姣好,1977年生,本科,160身高,注册会计师,年入20万加,一个女儿英国上大学。某慧单身很久,非常渴望婚姻,但因为挑剔的性格让我认为她很难达成所愿。比如,我们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大8岁之内可以接受,但某慧要求必须在5岁之内。假设某慧能够认识100名单身适龄男性,按照她的年龄要求,可能只有50名符合。某慧又要求男性本科以上,那么再去掉一半,剩下25名符合要求。某慧要求对方经济条件不能比自己差,这最少又要刷掉一半,仅剩10名左右了。某慧还要求对方172以上,不能长的丑,不能秃顶,不抽烟,讲究卫生。那么,这10个当中,还能剩下几个呢?有一两个硕果仅存的么?而且,这些仅仅是硬性的条件,还不考虑两个人相处之后能不能处的来。某慧可能觉得自己是白富美,她认为自己的每项要求并不过分呀,组合起来也跟自己条件差不多,但就是这样的条件已经很难很难找了。这也是城市里优秀的剩女难找对象的原因,越优秀越难找。我数次劝过某慧,不要把一些要求定的那么死,但是某慧坚持自我,她甚至对对方的属相都有特殊的要求。祝她好运吧。二婚难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双方都不愿意轻易去付出了。经历过一婚的挫折以及生活的种种压力,二婚的男女往往失去了追求的勇气和激情。而且,人到中年,多巴胺分泌明显不足,精力也不一定能跟得上。如果一方热情示爱超过三次,另外一方没有积极回应的话,有可能,两个人的缘分就断了。一些离婚后的女性,还抱着“男人如果爱我,就应该一直追求我,能够持续为我付出”这样的想法,这无疑是幼稚的。这种女人,要么是物质型贪得无厌的女人,要么就是思想还没成熟,活该单身。二婚后的男性更多地会考虑付出后的回报,要么是持久的婚姻的可能性,要么是女性的身体,即性的需要。短暂时间付出,如果看不到目标的可能性,他们就可能选择撤退。所以看,这社会上那么多的旷男怨女,彼此都怀着深切的渴望,在人海中摩擦,碰撞,迎面走来,又擦身而去。大多数走着走着就散了。这究竟是社会之过,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呢?我想,这跟我们每个单身的人都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一下,如何去正确面对,如何去进行选择,以便过好自己的下半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