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界边陲之地,南岭山系蜿蜒起伏,如髻翠峰,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河沿山间自北往南独流入海,玉带般绕县城曲曲而去,与国道交叉成十字。

南瀛山上南望,豁然开朗,为河冲积带之县城。山腰处有一寺院。寺院东面山坳,有一处名泉,称为“玉泉”。泉水自一大石下缝流出,水甘,久放不浊。泉前一石台,台侧有碑。碑额“饮酒台”,镌刻诗一首。紧邻寺院有所学校,是县重点中学。

改革开放,社会价值观悄悄重塑,读书有用,知识被尊重。高考,承载着所有学子的希望。这一代年轻人是幸运的,为了前程荣光,毫不含糊,个个拼命苦读,读高三,进高四,更有甚者跨进高五高六高七,个别爬升高八高九。对于农村孩子,出路似乎只有上大学。考上大学简直如得道成仙一般,不仅不需要交学费,国家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更重要的是,国家包揽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无论好坏,大学生只要毕业,均能在国家机关事业企业谋得一份体面工作,获得一份稳定工资收入,手捧“铁饭碗”,更有一个特别好听身份——国家干部,一辈子问题全部解决。对于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或者没有任何背景的小市民,能获得这样的结果,面子有光,家族增色。高考以分数定胜负,是现实世界最公平的事。读书上大学成为改变命运的首选之道。1985年高考放榜,在教育局公告栏前,狂呼,大笑,得意,失望,沮丧,落魄,表情各异,人间百态,不一而足。

林佳英、黄浩生之类学生,属于超一流考试高手,填报岭南大学并被录取。曾苋遵循父母的意见填报岭南师范大学,也顺利被录取。

为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主管部门在今年的岭南大学管理专业,设置两名定向生名额,分配给经济落后县。

林佳英兄妹四人,二个哥哥,一个妹妹。父母是城里人到农村去下乡。父亲懂机械技术,在乡下从事机械维修及销售的行当,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两个哥哥初中毕业后,随着父亲干活赚钱。林佳英自小读书认真,天资聪颖,文静可人,肤色雪白,眼睛水灵,一张原生态的脸,惊为天人,深得父母和哥哥的疼爱。家人全力支持鼓励她读书。林佳英不负家望,自小成绩优秀。高中以前林佳英读书的地方属于农村学校。与农村养大的孩子相比,她显得与众不同,美得不可方物,让男生不敢接近。这是一个男女生关系融洽被视为异常的时代,同班几年下来,男女生之间都难得说过一句话。女生人数较少,更多的农村女孩中途辍学或根本没有上过学,早早在家帮忙农活待嫁。

这年代,丑与美的对比不甚突出,美女帅哥标准没有大众化,标新立异示美会被视为不正常,甚至被大众所贬损所唾骂。林佳英天生丽质的美,还是可见的。男生一般不会也不敢对林佳英有非分想法,可也有例外。读初二时,有一个弃学顶父职进入经销社工作的男孩子,有了一份正式职业,属人人羡慕的公职人员,自然感觉高人一筹,小小年纪就有吃天鹅肉的想法,够胆向林佳英表达爱慕之情,且自认为能马到功成。一天下午,男孩子在放学回家路上等着林佳英,一脸稚气穿着成人装束,努力使自己与土里土气的本来面目进行异化。这种异化不是已经成熟或进化的异化,而是给木乃伊穿戴西装领带的异化,异化得很有特色。小男孩不知是用什么材料,把头发梳整平贴在头皮上,光滑明亮,苍蝇也找不到可以站稳的地方歇脚。等林佳英走近,小男孩从衣兜里摸出一封信,直接就塞在她手上,“给你”,说完就走开。林佳英手里放着信,一时不知所措,急急眼泪珠线似的掉下来,真是梨花带雨,让人看了心疼。刚好有一个邻居大叔走过看到,过来连续说“小妹妹别哭”,安慰林佳英,把信拿走赶过给回小男孩,责令他不可再纠缠。

林佳英考上县重点中学,来到县城念高中。女大十八变,今非昔比,她长成了一个标准的南方美女,如选校花,不会出三甲之外。读高二时,林佳英收到邮寄情书。林佳英拆开信看,认得落款人是同班同学,把信交给曾苋处理。曾苋了解到写信者是县一局长的公子,不动声色,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把信退还给这位公子哥儿。可这位公子哥儿锲而不舍,依然对林佳英一片痴迷,满世界宣传这事,让同学们都知道其为了林佳英而食不知味,睡不好觉。在一次班里联欢会上,这位痴情哥上台唱一曲痴情歌,显得沉醉投情,目光不时地注视着林佳英。林佳英坐在后排看书,毫无反应。痴情哥唱着痴情歌,一片痴情泡玉壶。林佳英不喝壶里的水,毫不领情,毫无感觉,毫无反应,努力学习,心无旁骛。痴情哥心有不甘,时时恨恨不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