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仁义的口碑在地方上不断传扬,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主动向红巾军提供粮草、物资,甚至有许多青年男子自愿加入红巾军,为他们提供更充足的兵源。
在大营中,李凡和刘伯温、汤和等人对新编的降俘军队展开了严格的训练,以确保他们迅速融入红巾军的整体作战体系。
蓝玉受命担任新编军队的总教头,他每天在营地里对降俘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同时还向他们传授红巾军的军规军纪。蓝玉在训练时,目光锐利,态度严肃,他高声向新兵们训话:“尔等今日既然归顺我军,便需遵循红巾军的军规,不得有任何懈怠!若有违背军令者,严惩不贷!”
新兵们看到蓝玉的威严,不敢有丝毫懈怠,纷纷紧张地投入训练。蓝玉不仅重视士兵们的体能训练,还特别注重纪律教育,以确保降俘士兵们在心态上完全接受红巾军的统治。在李凡的安排下,新兵与老兵混编,各自互助协作,渐渐形成了红巾军独特的团结氛围。
一名新兵训练结束后对旁边的老兵说道:“我本以为红巾军不过是草莽之师,没想到纪律竟如此严明,连我们这些降俘都能得到公平待遇。”
老兵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红巾军本就不是什么草莽,朱将军和李将军仁德为怀,凡是有志之士皆能在此找到归宿。只要真心效忠,自然不会被亏待。”
随着训练的深入,降俘士兵们逐渐融入红巾军的体系,战斗意志也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得到提升。许多人在红巾军中找到了自信和归属感,彻底摒弃了对陈友谅的旧情。
安置俘虏之后,红巾军的兵力大幅增加,李凡提议将部分新兵分配到各个地方驻扎,以巩固各地的防御力量。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决定将新编部队派往江汉流域的多个据点,使得红巾军的势力在江南地区逐步扩大。
汤和见状,特意向朱元璋进言道:“大帅,俘虏虽已降服,但兵力激增之下,仍需谨慎分配,避免力量过于分散。我建议派遣忠诚的老兵作为新兵的监守,以确保各地的防务能够有效执行。”
朱元璋深思片刻,点头表示赞同,立即下令各地驻军编入一批老兵,作为新兵的骨干力量,以稳定军心。
李凡对此安排也表示赞成:“汤将军所言极是。各地兵力增多固然是好事,但必须确保纪律严明,军心稳定。唯有如此,方能维护各地的安定。”
通过李凡、汤和等人的精心策划,红巾军在江汉流域迅速建立了稳固的防御体系,新编军队也在严格训练和管理下展现出不俗的战斗力,使得红巾军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在江汉流域的百姓们眼中,红巾军的威望与日俱增。自从陈友谅的势力被彻底消灭后,江汉流域恢复了难得的安宁,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一位曾经饱受陈友谅迫害之苦的村民感叹道:“如今多亏了朱将军和李将军,我们才有了这太平日子。我还听说红巾军对那些俘虏都十分宽厚,能降的便收编,不能降的发银送地,不再让家破人亡。”
另一位年轻人感激地说道:“朱将军是仁义之师,正因如此,百姓才愿意支持他们。若他们需要帮助,我们也会义不容辞!”
在红巾军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自愿为军队提供粮草、物资,甚至在他们经过村镇时主动送来补给。江汉流域的百姓从中获得了安宁和希望,红巾军也得到了充足的支持,使得整体军心更加稳固,战斗力也日益增强。
战后,李凡在营中向朱元璋进言道:“大帅,鄱阳湖之战虽告捷,但我军若想长久安稳,必须逐步提升战斗力。如今江汉流域暂时安定,但元朝势力依然不可小觑,陈友谅的旧部中或许仍有人心存叵测。我们应当趁此良机,广纳天下有志之士,招揽更多的文人武将。”
朱元璋闻言,眼中露出深思的光芒,沉声道:“李将军所言有理。当前正是我军大展宏图的时机,我会派人前往各地,访贤纳才,增强我军的实力。”
李凡点头继续道:“此外,我建议在各地设立农田,鼓励士兵和百姓种植粮食,以确保军粮充足。战争难测,若粮草短缺,势必影响战斗力。因此在各地屯田,是确保我军持久作战能力的关键。”
朱元璋对这一提议尤为赞赏,当即下令在江汉流域推行屯田政策。红巾军的士兵和地方百姓在各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逐渐建立起稳定的粮草供应线。
通过招降赦免、屯田政策和广纳贤才,红巾军的势力在江汉流域日益巩固。李凡、刘伯温、汤和等将领各自承担起稳定局势的重任,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执行。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红巾军的战斗力,也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使得红巾军在百姓心中逐渐树立起仁义之军的形象。
经过数月的努力,红巾军的根基在江汉流域稳固下来,百姓安居乐业,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士气高涨。无论是新编的降俘军队,还是原有的老兵,都在李凡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整体,使得红巾军日益壮大。
此时,朱元璋站在南京城楼之上,俯瞰江汉大地,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红巾军的努力正在一步步铺就一条通往天下安定之路的基石。
朱元璋转头看向李凡,微微一笑道:“李将军,此番大胜,红巾军的未来已然明朗。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仁义之道,天下之势必将为我所用!”
李凡微微颔首,心中也燃起了希望。他深知,未来仍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们,但他与朱元璋以及红巾军的众将士们,已下定决心,将这条通向和平的道路走到底。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