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李小江跟随母亲王秋萍来到了塔桥镇,这是李小江搬的第三次家。李小江从来不问搬家的原因,因为从她记事起,母亲都待在药方里给人瞧病。李小江对成为一名医生提不起兴趣,但等母亲开始让她来药房里帮忙的时候,她特别开心,因为她觉得这是成长的象征。
王秋萍是一名中医,有自己的小药房,但是由于日本鬼子对我们的侵略由北南下,管控的范围逐渐扩大,迫使就诊的地点从药房换到了家里,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过后,王秋萍决定直接到病人家里给人就诊。当她忙不过来的时候,偶尔会让李小江负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以及闲暇时间出门溜达的时候,去到病患的家里将他们恢复的情况记录下来,带回家给王秋萍。在药材不齐全的情况下,李小江也会负责替母亲送药方给病人,让病人的家属自己去买药煎服。
大部分找王秋萍看病的病患,李小江都认得,而且也混熟了,遇到还会热情地打招呼,给李小江送好吃的。他们的病好了,还会在亲戚生病的时候,带他们到王秋萍那儿问诊,李小江待的三个小镇的街坊邻里都十分认可王秋萍的诊断。
塔桥镇上有一座桥,在母女俩为数不多的相处时间里,王秋萍会带着李小江散步到桥上,然后在那停留一会儿。除了给人看病,采草药,站在桥上注视着远方是王秋萍为数不多喜欢做的事之一。
小的时候,李小江不知道母亲在看什么,以前村里的桥穿过了一条小河,李小江朝着母亲注视的方向看去,前面就是那条被远山挡住,拐了一个弯看不到尽头的小河,再远处也只有山,偶尔天上飞过几只白鹭,以及随时变换的云彩,李小江的眼睛也跟随着它们东转转西转转。
现在长大了些,李小江依旧不知道母亲在看什么,只是觉得虽然母亲的眼睛看着远处,但是思绪已经抵达了其他的地方。李小江会安静地等母亲回过神以后,再一起散着步回家,这个时候的李小江没有想过问问母亲在注视着什么,因为她只想享受此刻和母亲待在一起的时光。
空闲时间王秋萍会带着李小江到河边散步,去山里爬山,顺便认识路途遇到的各种草药,让李小江说出不同草药的功效。这也是让李小江最头疼的,因为不是记混了,就是忘记了。去的路上是王秋萍带路,并要求李小江记住来时的路,自己找能够识别的标记点,返回则由李小江先往前走。
刚开始的时候,王秋萍会跟在后头提醒李小江路有没有走偏,时间久了,王秋萍会先回家,让李小江自己留下来把草药采集完以后,独自一人根据来的路线返回家里。渐渐地,不仅大部分草药的名字还有功效李小江都倒背如流,还能够不依靠标记点就从指定的路线返回家里,整座山里哪个方位靠近小镇村庄,哪里有水源,她都能靠直觉晃晃悠悠地找到。
李小江喜欢一个人在大自然里待上好一会儿,这一点和她的母亲王秋萍很像。但是随着敌人在山里埋地雷,导致有百姓死伤以后,王秋萍就不允许李小江独自一人到山里去了,李小江的生活也就少了一些乐趣,只是偶尔会偷偷到河边泡个脚,然后踩着泥滩走回家,再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把脚缝里的泥给洗干净。
就这样,春天搬到塔桥镇的王秋萍母女俩,和以前刚到的每一个村镇一样,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李小江形容王秋萍像风一样,永远都在她的前面跑着,明明可以在药房等人来问诊,但偏要自己去跟进每一位病人的病情,椅子从来没有坐热过,甚至房间也没住热过。王秋萍从小对李小江的教育,让她成为了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除此之外,王秋萍总在四处奔走,埋头做着一名医生该做的事,以至于母女俩人都没有意识到,她们从来没有坐下来轻松畅快地闲聊过,那些属于女生的话题。
自从来到塔桥镇没多久,李小江感觉和母亲突然开始有了许多话题可以聊,以前王秋萍晚上到家的时候,李小江已经准备睡觉了,偶尔一起吃饭,也就只是在吃饭,两人都没有想过要找话题聊天,虽然双方都相处起来很自然,但一定是缺少点生活地乐趣的。而现在母女俩人的对话突然多了许多,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了,就像姐妹一样无话不谈。
“江儿,上学路上记得先去张叔那买个馒头。”
冬季的早晨,王秋萍一边从卧室把昨晚写的药方垫到果篮里,一边对正在洗漱的李小江说。
“知道了。”
用清水洗完脸的李小江依旧睡眼惺忪,伸着懒腰准备去穿鞋。
“这是什么,要给的谁么?”
正在穿鞋的李小江看到王秋萍放到她面前的果篮,抬起头问道。
“这个果篮,等会你去买馒头的时候给包子铺的张叔送去,就说这是给他侄子吃的,让他一定要收下。你看,底下有一张给他侄子的药方单,所以这个果篮一定要交到张叔手上。”
王秋萍看到李小江穿好鞋起身,也就把果篮提起来递到她的手里,李小江接过果篮出了门。
张叔是李小江母女二人来塔桥镇以后,第一个来问诊的,据张叔描述,他们一群人进山的时候,他的侄子的脸被熊爪划烂了,昏了过去,三四个人轮流在把侄子扛了回来,王秋萍担心他的模样会吓到李小江,所以从来没有让李小江去替她记录张叔侄子的恢复情况,这一次也只是让李小江去送水果给张叔。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