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春秋时期楚国荆(今湖北南漳)人,生卒年不详,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在讲卞和之前,必须先聊一聊依据卞和所献玉璞雕琢而成的“和氏壁”。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完整归还别人东西,称为“完璧归赵”。这个“壁”的本意,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壁”。
壁者,玉也。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意义,代表了权力、财富、地位。中国的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可追溯至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常常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玉器也承载着深刻的历史含义、丰富的思想文化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只有从玉文化历史长河、中国人对玉器的审美认知两个维度来审视把握,才能真正理解和氏璧在距今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重大价值,才能真正理解卞和献璞的重要意义。
自卞和献璞成功,“和氏璧”(或许应该在前边加上“坎坷的”限定语)命运齿轮开始转动了。
春秋时期,最初为楚文王所得,收藏于楚国王宫之中。
战国时期,楚怀王为了表彰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楚国朝廷最高官职)昭阳的功绩,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赏赐给了昭阳。于是,神秘的和氏璧第一次走出了楚国王宫。期间,和氏璧也消失过一段时间。后来,很傻很天真的楚怀王中了秦昭襄王武关会盟的圈套,被囚禁两年,好不容易逃了出来,想回楚国,却被自己的亲儿子楚顷襄王拒于城门之外。无奈之下,楚怀王漂到了赵国。身着平民服装的楚怀王遇到了我们今天在办事大厅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证明我是我”。楚怀王没有从兜里掏出身份证,但他直接拿出了和氏璧。楚怀王的身份得到了证明,顺利地进了赵国城门,和氏璧却被赵国权臣奉阳君李兑占为己有,留在了赵国。后来,奉阳君李兑被抄家,和氏璧充公,成为了赵国的传国之宝。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想得到这块稀世美玉,于是便发生了世人皆知的蔺相如“完壁归赵”的故事。由于故事众所周知,此处不作详细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占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残余势力逃往北境代地,拥立代王赵嘉为赵王,和氏璧也被带到了北境代地。
公元前222年,赵嘉被秦军剿灭,赵国彻底覆灭,和氏璧成为秦国战利品。
总结一下,在这段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和氏璧就这样首先在楚国,然后赴秦国到此一游,然后在赵国,最后流向秦国。
那么到秦国以后,和氏璧去哪儿了呢,产生了两种推测:
一种说法认为,和氏璧并未流传后世,按照当时墓葬习俗,很可能作为陪葬物埋藏于皇陵。主要理由是:和氏璧和传国玉玺玉石类型不同,尺寸大小不同,不可能用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到清代以后,人们开始怀疑和氏璧的真实性,比较著名的人物是乾隆皇帝。乾隆在所写的《卞和献玉说》一文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那么,和氏璧到底长什么样呢?
卞和要是有个相机就好了,把和氏璧拍下来,存在云空间,留给后人欣赏,我们也不用猜测了。可惜卞和没有相机,所以我们也没法儿看到和氏璧图片。
不过,可以根据历史记载,可以窥探一二。
五代时前蜀道士社光庭《录异记》卷吧“异石”中记载:“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这句话几乎不用翻译,已将和氏璧色泽特点说得明明白白了——“侧碧正白,转向变彩”。
和氏璧属于什么玉石,产自哪里?
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
1984年,地质学家郝用威先生在全国地学史学术报告会上宣布了他对和氏璧宝石性质和产地的判断,即“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郝用威先生并非简简单单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而是颇费了一番波折,也有一定技术支撑。1958年,27岁的郝用威先生曾到神农架兴山县地质分队工作,近距离观察了板仓坪阴峪河地质地貌,联想起卞和“抱璞刖足”的典故,产生了“卞和所献玉璞可能产于神农架板仓坪阴峪河”的猜想。1976年以后,郝用威先生3次进入神农架,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航空测量等科学手段进行勘探,证实该地区具备产出月光石的地质条件。郝用威先生的论断,在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至于在1987年2月28日,新华社郑重地向国内外发布了一条消息——我国地质学家郝用威历时30年考察出和氏璧产地。换言之,官媒肯定了郝用威先生的考察判断结果。
不难看出,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和郝用威先生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即和氏璧是月光石,产于荆山地区(无论是南漳县巡检镇玉印岩,还是神农架板仓坪阴峪河,都在楚国境内荆山山脉一带,距离并不远,卞和都可能到达)。此种观点,也被学界广泛认同。
但是,也有持不同看法的。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阳师范学院王春阳先生。王春阳先生认为,“和氏璧”为南阳独山玉。其主要论点为:一,记载卞和献璞之事的文献源头是《韩非子》,该著作喜欢引用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表达作者的思想。卞和献璞只是一个与买椟还珠、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类似的寓言故事,不能作为史实和研究起点。二,无论是湖北南漳这个“最近的荆山地区”,还是安徽怀远、安徽芜湖、湖北阳新这几个“外地荆山地区”,都不产玉,也没有玉加工产业,不可能出产卞和所献玉璞。三,卞和为南阳人,和氏璧当为南阳独山玉。主要依据是:卞和生活的时期,楚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从考古发现看,南阳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主要是新疆和田玉和南阳独山玉,再结合卞和在楚国境内发现玉璞和新疆和田玉“洁白无瑕”的宝石特点这两个因素,可以首先排除新疆玉,而楚国境内只有南阳产玉,且南阳独山玉符合“侧碧正白,转向变彩”特点。
说实话,卞和也可能跑到南阳去采玉,毕竟都在南襄盆地,没出门多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