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三国时期荆州士人情况,会惊奇地发现,被司马徽评为卧龙凤雏的顶流士人TOP2,居然都在襄阳,居然都和刘表沾亲带故,居然都没有效力于刘表。

诸葛亮甘愿隐居隆中十年,出山效力刘备时自己已经27岁、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几乎错过了施展抱负的最大风口期,即使这样,也不加入刘表政权。

庞统,土生土长的襄阳人,先是效力于东吴,任南郡功曹,后效力于刘备,任军事中郎将,但就是不与刘表合作共事。

司马德操在襄阳城南开设讲堂,门生遍天下,不乏众多名士。其本人既没有加入刘表政权,也没有给刘表推荐人才,相反把卧龙凤雏推荐给无立锥之地的刘备了。

奇怪的是,我们也未看到刘表邀请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人才出山,共襄大业。

也有人拿刘备在荆州不受刘表重用说事儿,但刘表不用刘备这事儿,客观说,其实是值得商量的,不能用来印证刘表不用人才。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走投无路,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刘备和刘表都是汉室宗亲,血浓于水。论辈分,刘表与刘备是叔侄关系。仁义的刘皇叔来了,刘表虽然表面上喜出望外、以礼相待,但心里很清楚,以刘备的志向,多次改换门庭、朝秦暮楚,绝不会轻易寄人篱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也左右为难,出力不好,不出力也不好。刘表也是狐疑,传导至小舅子蔡瑁,便三番五次对刘备起了杀心。用刘备,始终不放心;杀刘备,怕坏了名声。

总体来看,刘备在荆州投靠刘表这段时间,刘备别扭,刘表也别扭。

《九州春秋》也记载,曹操北征乌桓,将军们担忧刘表派刘备袭击许昌,郭嘉入木三分地分析说:“刘表不过是个坐谈客,自知才不能驾驭刘备,重用恐出事,不重用则刘备不会为他所用,可以免忧。”

郭嘉不愧是三国顶级谋士,把刘表和刘备的关系分析得透透地,间接也说明刘表是不可能重用刘备的。

今天,在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上矗立着一座壮丽典雅、古韵盎然的古建筑——仲宣楼。这座可以将襄阳护城河美景尽收眼底的仲宣楼就是为纪念王粲而修建。

鉴于王粲先投靠过刘表,后效力于曹操的特殊经历,重点介绍一下王粲其人其事,以便理解刘表用人之道。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县)人,出身名门望族,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全国最高检察官);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吏(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

王粲的仕途并不顺利,初平四年(公元193年),17岁的王粲受司徒府征辟,被召为黄门侍郎,由于当时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不久,王粲便与族兄王凯等人离开长安,南下荆州投靠刘表。

但投靠刘表后的王粲,日常郁郁不得志,偶尔写篇讨伐诗。其貌不扬、身体孱弱、不拘小节的王粲,并没有被刘表看重,仅仅只是在军事斗争需要时,让王粲写一下政论文章。例如,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背叛刘表,刘表发兵讨伐。为了宣传这次出征,以示师出有名,就由王粲执笔写了一篇《三辅论》。当然,怀才不遇的王粲平时也写点各种题材的诗。

这种平平无奇的生活,王粲渡过了十五年。

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王粲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当年八月,丞相曹操南征刘表,未至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继位。九月,王粲力劝刘琮举州归附曹操。32岁的王粲因劝降有功,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丞相助理),赐爵关内侯。

随后,王粲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身居高位、不离曹操。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35岁的王粲官至军谋祭酒(本为军师祭酒,因避讳司马师,改为军谋祭酒,实为首席军师,相当于今天中央军委参谋长)。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十一月,37岁的王粲被任命为侍中(意为侍于君王左右,皇帝亲信重臣)。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至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先后跟随曹操征讨刘备、西征马超、两征孙权。

跟随曹操后的王粲,不仅运筹帷幄会打仗,而且写诗作赋领风骚。王粲博学多闻,诗、赋辞气慷慨,讲求骈俪华彩,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因文学成就最大,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并称“曹王”。据统计,仅《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重用,而且还曹操二子曹丕、曹植及邺下诸子文学交往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217年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因感染疾疫而逝,时年41岁。曹丕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见曹丕、曹植二人与王粲的交情之好。

王粲是一个极其杰出的人才,文能提笔震诗坛,武能上马定乾坤,深受主公信任,官至朝廷重臣。王粲在曹魏的地位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今天有个人身兼全国作协主席、中央军委参谋长。

王粲的工作经历,可以清晰地分为两段:前一段,效力于刘表,不受重用;后一段,效力于曹魏,如鱼得水。

王粲还是那个王粲,既没有整容,也没有长高,更没有接入脑机借口和AI大模型,为什么在刘表那里不受重用、无所事事,到了曹操那里却可以文为“七子之冠冕”,武为“曹操之侍中”?

这说明,问题并不出在王粲身上,而是出在刘表身上。

王粲是怎么评价刘表的呢?

据《三国志·王粲传》,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这段记载于正史的对话,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桥段,不过“煮酒论英雄”是罗贯中虚构的,“置酒论英雄”是真实发生的。我甚至怀疑就是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原型。

在这段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置酒对话中,王粲顺带提出了他对刘表的评价——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

王粲对刘表评价是十分中肯、一针见血的,所以后世评价刘表,都会引用这句话。

陈寿是怎么评价刘表的呢?

《三国志·刘表传》评价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不妨总结一下刘表的用人之道。如果说刘表有用人之道的话,那么就是“不用”,如果有纳谏之道的话,那么就是“不听”。

例如,官渡之战时,袁绍向刘表求援,刘表口头答应但不发兵,同时也不帮助曹操,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韩嵩、刘先向刘表建议:“在当前豪杰并争,两军相持的时候,将军想有所作为,可乘其弊,起而夺取天下。如果觉得这样做不合适,就应当在袁、曹之间有所选择,支持一方。将军拥有10万兵力,却安坐观望,实在是不应该的。”刘表大将劝刘表“举州依附曹操”,刘表狐疑不决。

统治诺大的荆州,单靠刘表一个人起早贪黑,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团结依靠庞大谋士良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