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甫在城中的游说工作逐渐有了转机。

他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将领。

这些将领意识到,继续抵抗下去,南都只会陷入无尽的战火与毁灭,而张献忠若能信守承诺,归降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在他们的影响下,城中守军的态度开始出现分化。

越来越多的士兵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看到城外张献忠军队的强大与纪律,也听闻了一些关于张献忠善待百姓的传言,心中的战意渐渐消散。

然而,那部分强硬派的官员和将领仍不肯罢休。

他们将城中最忠诚于大明的士兵集中起来,加强了对关键区域的防守,并且在城中散布谣言,声称张献忠入城后定会屠城,企图以此稳住军心民心。

张献忠在城外敏锐地察觉到了城中的变化。他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打破僵局。

于是,他下令释放了一些之前抓获的南都士兵,让他们回城,并带去了自己的亲笔书信。

信中再次表明自己并无屠城之意,只要南都归降,他将保证所有人的安全与利益,还会对有功之人予以重用。

这些被释放的士兵回到城中后,将张献忠的话传开,这无疑在城中引起了更大的波澜。

许多百姓和普通士兵开始对强硬派的言论产生怀疑,他们渴望和平,不想再让亲人朋友在战火中丧生。

此时,周铁蛋按捺不住心中的焦急,再次向张献忠请战:“大帅,如今城中已乱,正是我军进攻的大好时机。

若再拖延,恐生变数。”

张献忠却摇摇头:“不,此时还不到火候。虽然城中出现动摇,但仍有抵抗力量。

我们要等他们内部彻底瓦解,方可兵不血刃。”

在这关键时刻,南都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站了出来。

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南都的现状,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出面调解。

他召集了城中的各方势力,在城中的广场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如今大明已亡,南都孤立无援。

张献忠的军队势不可挡,继续抵抗只会让百姓受苦。

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归降的条件,为南都的百姓谋求一条生路。”

老将军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

许多人开始反思,就连一些强硬派的士兵也低下了头。

在老将军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愿意归降。

最终,南都的城门缓缓打开,城中的官员、将领带着剩余的士兵,列队出城,向张献忠投降。

张献忠骑着高头大马,率领着众将领,威严地进入南都。

他信守承诺,下令军队不得扰民,对归降的官员和士兵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张献忠站在南都的皇宫前,望着这座宏伟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拿下南都只是他统治之路的一个新起点。

张献忠进入南都后,在皇宫的大殿内召集了归降的官员们。

他坐在主位上,目光威严地扫视众人,缓缓开口道:“各位,如今你们既已归降于我,我张献忠定不会亏待大家。

但我丑话说在前头,若有人阳奉阴违,莫怪我军法无情。”

一位归降的官员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说道:“大帅,我等既已归降,定当忠心追随大帅。

只是,这南都百姓刚刚经历动荡,还望大帅多多施恩,以安民心。”

张献忠微微点头,说道:“这是自然。我张献忠虽然出身草莽,但也深知民心向背的道理。”

说罢,他看向站在一旁的谋士孙先生,“孙先生,你可有什么安抚民心的良策?”

孙先生略作思考,然后说道:“大帅,依我之见,可先开仓放粮,赈济那些穷苦百姓。

再者,对于城中一些受损的房屋建筑进行修缮,让百姓看到大帅的仁德。”

张献忠大笑道:“好,就照孙先生说的办。”

这时,王甫走了进来,向张献忠行礼后说道:“大帅,有一事我觉得应当谨慎处理。

那就是南都之前的军制,现在我们收编了这些士兵,如何重新编制,让他们真心效命,是个难题。”

张献忠摸着下巴的胡须,说道:“嗯,王甫你所言极是。

我打算让那些归降的将领各自挑选一些忠诚可靠的士兵,然后打散混编,再安排我们自己的亲信将领加以训练和管理。

你们觉得如何?”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张献忠的统治心悦诚服。

在南都的一个角落里,有几个前明的死忠之士偷偷聚集在一起。

其中一人咬牙切齿地说:“张献忠这个贼寇,占了南都,我等怎能坐视不管?

一定要想办法把他赶出南都。”

另一个人低声道:“现在我们势单力薄,不可轻举妄动。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