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一夜一闪而逝。

大明宫,宣政殿内熙熙攘攘,气氛十分沉重。

天色还未亮时,内侍省宦官几乎全体出动,向长安城百官传达了一条紧急通知。

那就是今日朝会改为大朝会。

唐初,国事繁多,朝会一日一开,在太极宫的两仪殿召开。贞观后期,改为了三日一朝。

李治继位后,又改为一日一朝,到后面又改来改去,隔日、三日、五日一朝都有可能。此后历代皇帝再无定数。

天宝年间,朝会召开就更少了,要开也是匆匆了事。

有资格参加常朝的京官须为五品以上的高级文官。除此外,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和监察御史、尚书省二十四司员外郎不受官阶限制。

在常朝外,还有大朝,在京的九品以上职事官都得参加,往往在重大节日间举行。当然,皇帝也可根据情况需要随时召开。

唐太宗习惯于每月初一和十五召开大朝会,他需要认识中低层官吏,让中低层官吏聆听天可汗的教诲。

唐高宗在位期间,修建好了大明宫,就搬了进去。至此,朝会地点由两仪殿变为了大明宫的宣政殿。中书门下在宣政殿外也有官署,方便皇帝随时召集宰相议事。

自安禄山造反后,倒是经常召开朝会。

今日,召开大朝会的目的很明显。

那就是将昨夜的惊天之变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昭告天下,长安城百官、天下万民都需要重新认识李璘。

昨夜参加宴会的高官大臣也好,皇亲国戚也罢,回了家后只能与家人说兴庆宫里发生的大事。因为宵禁,不能四处乱跑。

所以,中低级官吏和远亲宗室,乃至长安百姓尚不知昨夜的变故,只是有些人那会听见了天策军的呼喊。

李璘穿戴着紫色官服,束金玉带,十三銙,告别了心神还沉浸在震动中的侯莫陈妃,在十余名天策军士兵的护卫下,缓缓离开了十王宅,走向大明宫宣政殿。

这时,天色已经亮了。

他走进大明宫,过望仙门,穿建福门,正对着含元殿。

一路走来,需在每一道宫门前例行公事。核查门籍和监搜李璘的监门校尉都无比恭敬和谄媚,他们显然知道了昨夜的变故。

李璘从含元殿东侧的通乾门抵达了宣政殿前,两名等候多时的监察御史赶紧迎接他进了宣政殿。

他是最后一个到达宣政殿的人,李隆基都已经坐在龙椅上了。

李隆基侧眼向一旁的朝会礼官中书省通事舍人使了个眼色。

那中书舍人立刻高呼:“天下兵马大元帅、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天策上将、武部尚书、永王李璘进殿。”

熙熙攘攘的宣政殿里,近千名文武百官齐刷刷转身,向着李璘行注目礼,目送他走到队伍最前方。

今日不仅职事官齐至,致仕(退休)官、文武散官(只有荣誉官名,无实际事务)、勋官(军功奖励)、亲王、郡王悉数也来了。

王思礼、高适、李亨、李琩自然在列。

他们在等候朝会的间隙已经通过交头接耳得知了昨晚大殿里发生的一幕,此刻看着李璘,表情各有不同。

敬佩、崇拜、兴奋、羡慕、嫉妒、忌恨、恐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李璘面露微笑,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动了韦见素前面停下,这个位置过去是属于杨国忠的。

李隆基冲着李璘点了点头,又用眼神盯着韦见素,示意其可以奏事了。

韦见素立刻站出来,清了清嗓子,道:“自奸臣杨国忠为相以来,把持朝政、惑乱朝纲......”

“贼军自范阳起兵,千里焦土,百姓流离失所,河北沦为贼巢,东都沦为贼都......”

“及至贼军大败哥舒翰,叩关潼关,永王临危受命......”

“奸相怀谋逆之心,欲毒杀潼关众将士,幸得计谋被识破,永王率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