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结束后,美军也对1943年的美三角步兵师重新进行编组。
改制后的美军步兵师相较于以前都得到了极致的加强。
具体则是体现在这几方面:
火炮+装甲部队。
美陆军在朝鲜战争中的炮兵是62个营,加上陆战1师的4个榴弹炮兵营和1个火箭炮兵连,共计66个营又1个连(65个榴弹炮兵营)。
当时一个美军师,有一个师属炮兵司令部,下辖4个炮兵营,论编制和二战美军普通步兵师差不多,但要知二战美军一个炮连是4门制,而到了抗美援朝则是6门制,也就是说,一个美军炮兵营为18门火炮,二战则是12门。
4个炮兵营装备的是54门105mm榴弹炮,以及18门155mm榴弹炮。相较于二战时期步兵师火炮要多1/3以上。
除了师属火炮之外,美军还在基层的营连大量普及无后坐力炮,光一个连队就有3门57mm无后坐力炮。
在营一级更是有无后坐力排,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使用,且成本低的无后坐力炮很快和迫击炮一起成为美军的师属火力。
根据不完全统计:
美军的师属火炮达到了959门火炮,其中榴弹炮72门,配属的山野炮、无后坐力炮等直射火炮120门、迫击炮160门,高射炮64门、火箭筒540具。火箭筒以88.9毫米超级巴祖卡为主,这玩意可不止是用于打坦克的,打步兵工事同样也很好用。
美军一个师还编制有一个防空炮兵营,美军自然没有什么防空压力,但是当时装备的M19双40高炮、M16自行防空机枪却可以平射打击步兵群和防御工事,这种兵器我们当时没有见识过。
对比的我军哪怕是最强的苏械军,都仅仅是其火炮的54%,换言之我军后期两个军的火力,才相当于美军一个步兵师。
在之前的解放战争中,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常被称为是“大家伙”,国军美械军也只编一个12门制的炮兵营。美军这一个步兵师内装备的重炮,比国军五大主力的重炮加起来数量都多。
除了各种轻重坦克、轻重火炮之外,美军步兵师配枪率也极高。
在美军步兵师中,除了极少数医护人员不配枪外,其余人员几乎都有枪可用。在我军这边,辅助人员基本是不配枪的,但美军中基本都有卡宾枪和手枪可用。
这就使得美军一个师编制中的枪械数量,比我们一个军都多。
再加上重火力和机械化程度的差距,美军一个步兵师的火力是远超我们一个军的。
在二战时期,美军步兵师是不装备主战坦克的,师属搜侦营下辖的是轻型装甲车辆和坦克,不过在具体作战中,司令部还是会临时配属1-2个坦克营给步兵师,而到了抗美援朝中,这些临时配属的坦克部队,都已经在编制中加入到美军步兵师里面。
美军步兵师常态编制一个师属坦克营,三个团各直属一个坦克连。坦克营通常装备有71辆M4谢尔曼或者M26潘兴坦克,而基层的3个步兵团则是各装备一个配备22辆坦克的团属坦克连,如果再算上搜侦营的12辆轻型坦克,那一个美军步兵师就装备149辆的坦克。
在实际编制中,美军师通常会编2个坦克营,其坦克数量还会更多。因此美军所谓的一个步兵师实际上拥有一支庞大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要知道初期入朝参战的志愿军13兵团30万人,当时没有一辆坦克,同时重炮数量也极少。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二战时期德军一个装甲师的坦克才不过这个数量。
在志愿军当时的认知中,美军的坦克还不止于潘兴和谢尔曼。美军步兵师中还编有一个防空炮营,其中有32辆四管12.7毫米自行高射机枪和32辆双管40毫米自行高炮,对这种玩意尤其是后者,志愿军也称其为坦克,即有些老战士口中的“双管坦克”。
自行高炮和高机顾名思义是防空用的,但是在双方陆军交战的地域,志愿军根本没有飞机参战,美军的防空炮和机枪其实都是平射之用。
这种大口径、高射速的自动火器对志愿军步兵的冲击威胁极大,在新兴里战斗和砥平里战斗中,都给志愿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很多人会问,哪怕是很强的美军,为何地面作战中仅投入9个步兵师,也才不到20万人,但他们为何却能和拥有27个王牌军,将近240万的志愿军的能打的有来有回?
这正是美军为何会在当时那么强的原因。
在3年的抗美援朝作战中,作为志愿军对立面的最主要敌人,联合国军在朝的最大兵力达111万余人,其中美军54万余人,韩军 51万余人,仆从国军队5万余人。
以美军为例,不算上海军、空军,他们3年期间入朝作战的的陆军人数,达到了惊人的200多万人次。
而200多万人次,却只编成9个地面作战师,这并非美军傻,而是他们精明的地方。
一方面,是美军的轮战制度。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作战中,在长期的作战中,士兵们都会出现疲倦期,有的士兵甚至一上战场就很难下来,而为了缓解军队的疲劳、确保战斗力能延续,同时也能让士兵有盼头。很多国军的军队都开始实行轮战制。
比如:
作战到一定时间都要回国内轮战、士兵到达一定军功就能光荣退伍、或者任务得到多少次就能从前线撤出。
这一点在很多反应二战美军的影视剧中都能有所提及:
在《兄弟连》中,E连神枪手西福迪在战斗中获得的勋章最多,在二战结束前成功提前退伍回家(不用再上战场),无独有偶,《空战英豪》里面的孟菲斯女王号的机组成员也在完成25次任务后光荣退伍,陆战队的瓜岛收割机巴斯隆也是因为战功被批准提前退役。
不夸张的说,轮换的机制让美军在二战中一直保持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对战斗力提升很明显。
说回到抗美援朝的美军。
在抗美援朝时期,美军也是采用轮换制度的。
在第二次战役之后,美国紧急的调入了二战的老兵加入朝鲜战争前线。除此之外,他们也调入了整建制的部队。到了1952年,因为伤亡以及各种各样的因素,美军开始频繁的采用轮换的制度在前线补充。
原则上,他们给作战部队的期限是半年,后勤部队是一年,只要士兵在朝鲜能活着待够规定的时限,他们就可以回到家乡。
据不完全统计,每名入朝的美军的平均服役周期为18个月。
我们熟悉的长津湖战役中,当时与志愿军进行对抗的是长津湖东侧的美国第7师,他的编制正规的时候是2.6万人,但当时实际上美国部队的人数只有名左右。
缺口就是美国从韩国临时补充的,因为本国的队员人少,他们只能临时补充了多名韩国部队的成员,一个连里新加入的韩国人有30多个。
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之前没有磨合和整装训练的部队,在战争配合起来的时候,默契非常差,再加上补充的队员能力参差不齐,战斗力非常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部队的作战实力。
但显然美国也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并没有将步兵7师撤离危险的战场,反而紧急动员了一批老士官来朝,他们都是曾经参加过二战的人员,这就更拉开了战场上面人员的差距。
没有经验的新兵处于一线战场的时候,伤亡率极大。经常有前一天刚刚加入的新兵第二天就阵亡的情况,而老兵始终在一线进行战斗,他们虽然能够存活下来,但是始终得不到休息,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就会导致精神状态萎靡。
再加上军官对这些新兵根本毫不了解,在战场上无法进行有效指挥,而部队下的指令也没有办法得到充分的执行,最终导致了战场上面诸多不确定性的存在。
优秀的有经验的士兵和所谓的菜鸟混在一个部队参加一场战役,势必会导致战役的失败,而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很多大大小小的朝鲜战争的战场上。
因为一直轮战的原因,所以美军前前后后算起来,一共有200万人次参战,这是3年所有人的轮战的具体数据。
他们在抗美援朝时期人数最多的时候,是1951年,当时的人数为50万左右。
这就比如《兄弟连》的编制人数为147人,但在二战期间(1942-1945年),一共有366人在E连服役, 这包含了阵亡、战功退役、重伤退役很多人。
说个题外话,在战争的前期和中期,美国人并不反战,也没有像我们国内所说的那样,对这场战争没兴趣,对这场战争的目的迷茫。
就算到了后期,反战的主力也只不过是参战人员的亲属。美国人普遍将其视为“信奉民主的人和在全球传播共产主义的人之间的一场大冲突”,就像得知中国参战的消息,美国人的普遍反应是“狠狠地教训中国人”。
但搞笑的是,当这些热血激昂的美国人需要入伍服役时,他们又寻找种种理由来逃避或延缓兵役。
美军准将乔治·C·莫兰在《美国国民警卫队的战争动员》中写道:很多要求延迟服役的请求,都来自“聪明的爱国者”,他们非常愿意接受训练费用,一旦有可能动员起来,他们就开始“寻找逃避责任的方法”。
当应征入伍的其他美国青年跟随部队启程时,这些“聪明的爱国者”在欢送的人群高呼着口号,热泪盈眶。比如美军第45师出发时,美国人讽刺地写道:“火车的汽笛响了,匆忙的告别声,一群年轻人欢呼着送行,火车消失在一个模糊的地方,欢送者的手帕似乎看不清了。”
我们在说回正题。
说到轮战,可能很多人又会问,就算扣掉轮战的部队,入朝的美军200万变成了50多万,可9个地面作战师满打满算,也才20万的编制部队,那么剩下的30万又是哪来的?
这就不得不提另一方面,美军庞大的支援部队和后勤部队。
美军一直以来都是机构繁多的部队,以二战为例,美军地面部队有400多万,但一共才89个步兵师和16个装甲师,剩下的都是兵种支援和后勤部队。
而抗美援朝时期的美军也是如此。
别看当时才9个师,但是围绕一线作战这9个师,可是配属了庞大支援团队。
第一,是数量庞大的直属支援部队。
当时美军入朝作战虽然设置了第10军,但属于临时编制的,主要作战部队还是第8集团军。
而在第8集团军的编制中,有数量和种类名目繁多的支援部队。
直接火力支援方面,有16个野战独立坦克营,以每个营70辆坦克来算,就是1150辆,在炮兵方面则是有32个独立野炮营,以18门制的营计算,则是576门105mm以上重炮。
在间接支援火力方面,还有防化、气象、通讯、化学、宪兵、乐队、医疗等部队,这些加起来也差不多有90个营。
庞大的直属部队,就意味美军1个步兵师在作战的时候,能得到很大的加强同样的1个步兵师在加强的情况下,人员可以达到3万人左右。
比如,在阵地战期间美军一个师可以得到2个105mm榴弹炮营和2个155mm榴弹炮营的加强,炮兵兵力是常规建制下的2倍。
第二,是名目和种类繁多的后勤部队。
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所有的陆军部队指挥权都分配给第8集团军。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各种书籍通常所说的“第8集团军”正式名称为“驻韩第8集团军”,这是因为在日本还有一个第8集团军(后方)。
1950年8月24日,美军成立了日本后勤司令部,第8集团军(后方)并入日本后勤司令部,负责保障驻韩第8集团军。一直到泰勒中将出任司令的时候,美军驻韩第8集团军才再次改名为第8集团军。
其实这是在告诉我们,美军参加朝鲜战争的部队,从地域上就分成两块,一块在韩国,一块在日本,在日本的这些美军也都是参战人员。
用简单的话来说,司令部在韩国,后勤部在日本。通常所说的美军参战170余万人是指在韩国的,不包括在日本的后勤保障部队和总预备队。这和很多志愿军部队未入朝,但依然称志愿军,纳入志愿军编制是一样的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还有远东总部的战术预备队,这是由所有留在日本的战斗部队组成,1951年5月,该战术预备队被美军第16军取代。
在朝鲜半岛,美军后勤保障统一由驻韩第8集团军指挥。
最早成立后勤指挥单位的是1950年7月4日的釜山基地司令部。7月20日,该单位改名为第2后勤司令部。9月29日,又成立第3后勤司令部。
两个后勤司令部下辖数百个后勤单位,为驻韩美军第8集团军提供后勤保障。这些单位非常杂,美国人自己看得都头疼,其中并不都是后勤单位,甚至还有第56水陆两栖坦克营等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第2后勤司令部下属的第52汽车营,在1951年5月的时候下辖高达17个连,实际上是1个汽车集团,而该营运输的弹药,其实是第五次战役美军第2师顶住志愿军12军、15军攻势的最重要原因。
志愿军15军在800高地和和平谷两次的战斗中,出现了美军完全凭借炮火射击,步兵居然一枪未发的情况;而志愿军12军在美军超级凶猛的阻拦炮火中奋勇前进,伤亡极为惨重。
该营每天为美军第10军运输补给2380吨,其中弹药1810吨。
志愿军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消耗弹药实际是.49吨,加上损失的4046.83吨,也不过是.32吨,也就是说志愿军用于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的所有弹药,只不过是美军第52汽车营一个营在第五次战役中运输弹药之65天的运输量。
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1952年8月,美军后勤再次改革,成立韩国联勤司令部,该司令部以正式名义负责驻韩美军、韩军及所有“联合国军”部队的后勤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该司令部除了数百个后勤单位之外,还下辖步兵师。美军骑兵第1师,第2师、第24师等部队先后在该司令部指挥下保卫铁路、看管战俘及充当战区预备队。
在日本、韩国两地的后勤司令部以及总预备队、战区预备队的兵力数量,并不比美陆军战斗部队(即通常所说的8个师、2个团战斗队)少,一般是1:1:1(驻韩第8集团军战斗部队:驻韩第8集团军后勤部队:驻日后勤保障部队及总预备队)。
从1953年起,驻韩第8集团军支援部队的兵力已经多于一线兵力。
入朝作战的美军不仅在日本有军事基地,在半岛前线的美军也有2个后勤司令部,在这下面还有将近100个后勤补充单位,上到武器、弹药、车辆、油料大宗装备,下到可乐、罐头、野战口粮补给在都归后勤部队管。
战时美军一个师可以坐拥3800辆军车的高机动性,很大程度是后勤部队和后勤时机的功劳,为了喂饱和保养3800辆汽车,得需要多少人?这些人可都是后勤出的。
从统计上来看,美军前线战斗兵和后勤部队的占比为1:2,即一个一线战斗兵需要2个后勤兵来补给和服务,而且这还不算在日本和半岛地区的民工和商人团体,如果算上,这个比例将达到1:4。
其实无论美军是轮战,还是为这9个师配属的支援部队,都是二战以后战争模式的转变,对于越来越往合成化方向走,后二战之后的陆军合成化程度越高,其对后勤的要求越高200多万人,为20万人服务,足以证明前线作战的美军早已武装到牙齿。
而就是面对这种“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我们的志愿军先辈们在武器装备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将指挥艺术和步兵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仍然以夜战、近战、迂回、突袭等种种方式,将美军这个铁甲巨兽打得连连败退,这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