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一脸认真地问岐伯:岐伯啊,您之前说的那个春秋之气从前面来,冬夏之气从后面来的理论,我已经get到了!不过,我还是有点懵,这六气跑来跑去,每年还都不一样,咱们要是想调理身体,该怎么补怎么泻呢?您得给我支支招啊!
岐伯捋了捋胡子,故作高深地说:哎呀,这事儿啊,简单!你得先明白,咱身体的上下左右,哪儿需要啥,咱就给啥,关键是要找准那个“味”,那才是精髓呢!左右两边也是同样的道理,别搞混了。
黄帝挠了挠头挠,不解地问道:味?啥味?您这说得也太抽象了吧!
岐伯笑道: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大要》这本书里啊,可都写着呢!比如说,少阳这位“大佬”来了,咱就先给他来点甜的,让他高兴高兴,然后再来点咸的,让他觉得生活有滋有味。
黄帝一脸疑惑地问:甜的?咸的?这不会是让我直接吃糖和盐吧?
岐伯摇了摇头,说道:非也非也!甜的嘛,你可以想想甘草,那可是中药里的“和事佬”,啥方子都能搭一把手。咸的呢,就像海盐,虽然不能直接吃,但很多中药里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芒硝,那可是清热泻火的好手!
黄帝若有所思道:哦~原来如此!那阳明这位“大佬”呢?
岐伯继续说:阳明来了,咱就先给他来点辛辣的,比如生姜、葱白这些,让他精神抖擞。然后再来点酸的,比如山楂、乌梅,让他觉得生活酸甜可口,有滋有味。
黄帝笑得合不拢嘴:哈哈,您这说得我都流口水了!那太阳这位“大佬”呢?
岐伯又说道:太阳啊,那可是个“重口味”的家伙!你得先给他来点咸的,比如盐巴,让他觉得够味儿。然后再来点苦的,比如黄连、黄柏这些,虽然苦口,但绝对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啊!
黄帝苦笑道:这药苦得,怕不是要把我喝成“苦瓜脸”吧?
岐伯哈哈大笑:哈哈,不会不会!只要用对了,那都是甜的!
黄帝点了点头,又问:嗯,您说的有道理!那厥阴这位“大佬”呢?
岐伯又继续说道:厥阴啊,你得先给他来点酸的,比如山楂、柠檬这些,让他开胃。然后再来点辛辣的,比如花椒、辣椒,让他觉得生活充满刺激!
黄帝眼睛一亮,兴奋地问道:嘿,这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那少阴和太阴呢?
岐伯又说道:少阴啊,跟少阳差不多,也是先甜后咸。甜的嘛,还是甘草那些。咸的呢,可以是些补肾的药材,比如熟地、肉桂这些。太阴呢,就是先苦后甘了。苦的嘛,像黄芩、黄连这些清热燥湿的药材。甘的呢,就是党参、白术这些补气养血的好东西!
黄帝拍手叫好道:妙哉妙哉!您这一说,我算是明白了!不过,这佐以所利,资以所生,又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又继续科普:这个嘛,就是说你得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配药材。比如说,如果你身体缺火了,那就得用点温热的药材来“佐”一下;如果你身体太燥了,那就得用点滋阴的药材来“资”一下。总之啊,就是要让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黄帝点头如捣蒜:对对对!平衡最重要!那咱这中药啊,还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呢!
岐伯微笑地总结:是啊!中药这东西啊,就像咱们的人生一样,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品尝、去调配,总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甜”!
黄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大问题。他转头对岐伯说:“岐伯啊,你说这世间的病啊,咋就这么难搞呢?它们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岐伯一听,心里暗笑,这黄帝老爷子又犯嘀咕了。他捋了捋长白胡子,慢悠悠地说:“陛下啊,这病啊,说白了都是那六大淫邪——风寒暑湿燥火搞的鬼。它们就像六个调皮捣蛋的小鬼,一变二,二变四,搞出各种花样来折磨人。”
黄帝一听,眼睛一亮:“哦?这么说来,咱们只要搞定这六个小鬼,就能天下太平了?”
岐伯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陛下啊,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虽然理论上咱们可以‘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就复杂多了。你看那些方士们,整天拿着方子晃悠,但真正能做到药到病除的,又有几个呢?”
黄帝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岐伯啊,你这话可就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就想找个法子,让这看病治病变得跟敲鼓一样,咚咚两下,病就跑了。你说,有没有这么神奇的方法?”
岐伯一听,差点没笑出声来:“陛下啊,你这要求可真够高的。不过呢,要说方法嘛,还真有那么一个,那就是——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黄帝一听,眉头又皱了起来:“啥?病机?气宜?这都是啥玩意儿?”
岐伯一看黄帝这迷茫样,心里暗笑,这陛下平时忙于国事,对这些中医术语还真是不太了解。于是他耐心地解释道:“陛下啊,这病机呢,就是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你得先搞清楚病是怎么来的,才能对症下药。比如说,一个人得了风寒感冒,那你就得用发散风寒的药,像麻黄、桂枝这些,把它们赶走。”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哦,原来如此。那气宜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