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灵浮山。
霪雨霏霏,寒风侵肌。
峰顶云海翻涌,阁楼若隐若现。山腰之畔,一座山门拔地而起,两侧石兽踞蹲,门顶三个石刻的大字:灵宝宗。
李承拾级而上,来到录功堂外。
三名杂役弟子将将打开门,李承打了声招呼,进了里间。
他也属杂役,因为会一些识古辩器的手段,又写的一手好字,人也机灵,所以专事记票。
说白了就是识物断代贴标签,对于前世身为考古专家的李承而言,自然是手到擒来。
至于这地方……天圆地方的世界,听过没有?
有精有妖,有鬼有怪,有玄门正宗亦有旁门左道,有魔修亦有邪士。当然,还有仙。
按李承的理解,所谓的仙只是寿命长一些,法力高强一些的强横武者。归根到底,这方世界还是以武为尊。
所以人人好武,皆以入宗门修行为荣。至于能练多高,一看根骨,二看机缘。
机缘有没有还不知道,但原身的根骨只能算一般,不然也不至于沦为杂役。
既然先天不足,那就只能靠后天弥补,所谓笨鸟先飞……
时间还早,几个杂役还在清扫,李承从架上取下一本修行功法,细细研读:
何为武道?
锻体炼脏,健骨强筋,至筋骨齐鸣,内气生息。继而化开横骨,息贯全身。至此内息大成,拳重千斤,摘花飞叶,皆可为兵。
感应天地万灵,辩分阴阳,识知五行,吐纳为息。此境大成,可食气,可习诀、可催符。
内外合一,育灵生根,化生元一,如此方入修行之道。此境大成,可辟谷,可御器,可见灵。
在李承看来,初境中的内息大致类似武侠小说中的内气真气。不管怎么练都只是在体内打转,练的再雄厚也只是寻常武夫。
次境感应,既在形形色色的天地灵气中感应与自己根骨最为相契合的一种,经吐纳引入体内,生成内息。
第三境化元更好理解,内息与外气合一,在体内生成灵根。而后吐纳天地灵气,经灵根化为更为强横的“元一”之炁。到这一境,才算是初窥修行门径。
而这只是常人九境中的前三境,看似简单,实则千难万难。对于一般的杂役弟子而言,可能一辈子都不知“感气”为何物。
与之相比,李承已算是杂役中靠前那一拔:原身入门三年,已修至初境五重。他穿越来近半年,削尖了脑袋、废寝忘食的钻研,算是修到了七重后期。再努力努力,就能达到“筋骨齐鸣、内气生息”的圆满境界。
但要与内门弟子相比,一月一重,一年一境……算了,还是不比了。
所以既便心比天高,李承暂时也就念想念想前三境。他要求也不高:半年内七重圆满,达到“筋骨齐鸣”之境。再半年炼化横骨,再半年息贯全身,再半年生出气感,踏入次境。
到那时,就能由杂役升为外门弟子。不说能不能外出历练,能有多少收获,又能兑什么功法换个什么丹,在外堂任一庶理正务的理事弟子绝无问题。
至少以后不用再低头哈腰,见人就笑……
唏嘘间,门外传来一阵动静,似是录功堂主事张胜和几位管事到了,李承忙出了内间。
看他怀里鼓鼓囊囊,塞的明显是功法,张胜赞许的点点头。
根骨乃天生,但事在人为。若无孜孜不卷,锲而不舍之心,谈何修行?
环视一圈,他又沉声交待:“今日月末,都仔细些。”
几人齐声应诺。
随即便有前来录功的弟子来到堂外,渐至渐多。七八个一群,三五个一伙,讨论此行可换几分功值。
执事打开中门,历练弟子排队进入,不多时,长案上堆满了形形色色的物件。
所谓的录功,指的是宗门弟子外出历练,降妖除鬼,斩邪诛魔归来后向宗门交付其斩获。而后由录功堂鉴验估值,再兑换为功值。
所以送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妖骨兽丹有之,鬼魄魅魂亦有之,更不乏灵宝法器,怪甲奇兵。
适合练器的就送入料房,适合入药的则送入丹房。适合蕴灵聚气的则送入宝阁,若修炼功法与之契合,自会有弟子以功值兑换。
过程也很简单:三名管事初鉴,估算功值,各有一名弟子在其后记票。而后两名执事复鉴,再由弟子复记。若来录功的弟子无异议,则登录入册,再由杂役入库收存。
如此这般,有条不紊,不知不觉,已是日近黄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