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性活动应付完就该着手解决实质问题了,由于气温陡降,救援明军的行动刻不容缓,三位明使回到使馆后便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周宁率先表明了态度:“王京已经下雪了,边境一带的气温只会更低,我们必须抢在大雪封路前给据点送去足够过冬的粮草。杨老、挹斋兄,你们有什么建议尽管提出来。”(挹斋是周延儒的别号)
周延儒道:“在下以为应先向议政府提出我方的要求,把利害关系讲明白,无论朝方是拒绝或拖延,之后我们的行事才占得住理。”
作为天朝上国的状元郎,考虑问题岂能忽略了表面功夫,既要把事儿办了,面子也要光堂,总之就是不给对方落下一丁点儿的口实。
“那与议政府交涉的事情就拜托挹斋兄啦?”
“周正使请放心,在下自会掌握好分寸。”
杨镐沉吟一声道:“昨日我从几位驸马口中得知,眼下王京的卫戍部队总共有一万五千多人,分别掌握在大北派、西人党和李珲的心腹大将手中。我看他们之间多半是相互钳制,没有哪一方能坐大。”
周宁微微颔首,对杨镐的判断表示了赞同。
因为既然这三股势力在朝堂上都有话语权,那就证明三方的力量暂时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否则没有实力的一方又凭什么在台面上发声呢?
只怕老早就被清算出局了。
“杨老觉得接下来该怎么做?”
杨镐抬眼瞅了瞅两位后辈,目光骤然一凛,肃声道:“我们需要再招募一些人马。”
周延儒皱起了眉头,他显然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但也没有立刻反对。
他知道此次出使朝鲜的主角是周宁,其次是杨镐,二人肩负着救援明军的重担,他自己只是来打个酱油而已,实在没必要事事争先。
有功劳就分一点儿,有过失则要避开,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最好少插嘴,唯有如此方能使自己稳稳的立于干岸之上,所以他选择保持沉默。
周宁也不敢随便接话,虽然他没有外交经验,但至少清楚在别人的地盘上招兵买马,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然而杨镐是抱着东山再起的心思出使朝鲜,他急需立功,并且是大功才行,要不然回国后拿什么赢取皇帝的赏识和朝臣的认可?
于是他慨然的发表了一番言论:“军报上说边境上的两处据点有六千多将士,加上其后不断涌入的流民,现在据点周围起码聚集了超过七八万人。这么多人要熬到开春,少说也要吃掉十余万石粮食,可等到大雪封路后运送粮食殊为艰难,届时朝方很有可能要我们自己负责运输,没人又如何能办到?”
周宁和周延儒都默默的点点头,却仍旧没有搭话。
杨镐接着道:“我们不用招募太多流民,有一千壮丁就足矣,能活到现在的流民都不是胆小怕事之辈,只需对他们稍加训练,即便打不过八旗铁骑,至少打朝鲜军队是有把握的。那我们就有了左右王京各派的实力。”
周宁缓缓呼出一口气,心道:这老小子真够狠的,居然想组建武装力量搞政变。周大状元,你倒是吱个声儿呀。
周延儒想的却是:我什么都没听见,你们随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