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洋带着关羽、张飞又踏上了征途。可以说郝洋来了西域之后就没怎么休息过。士兵们还能经常轮换一下,但是郝洋、关羽、张飞基本上是没怎么休息的。班超有的时候都有点不理解郝洋,毕竟西域都护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扩大、稳固的,凡事都有个过程。但是郝洋心里清楚,西域对于东汉还有很长的时间,但对于郝洋只剩下9年了。郝洋必须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现在越努力日后得到的就越多。
郝洋在路上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疏勒城距离匈奴就已经很近了,自己要怎么处理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打是肯定要打的,但是划不划算?匈奴的战士更多的是牧民,他们平时放马、放羊。单于一声令下,他们就会集结起来参加战斗。可以说他们像野草一样,单于召集他们并不用付出什么,他们抢到的东西大部分也是他们自己的。但是汉军不一样,即使是还没入籍的异族郝洋一样是打钱的。随着一次次的整兵,西域都护府的战士越来越职业化。他们平时没有工作,他们的工作就是保护领地。郝洋会训练他们,带着他们征战。活着有军饷,死了有抚恤。想结婚了都护府会安排相亲,结了婚了都护府也会住处。可以说郝洋养一名士兵的成本很高。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大投入才让都护府的部队战斗力很强劲!
本来按照郝洋的想法,他还是愿意带着骑兵封狼居胥的,但是自己人数少,而且就算一场仗两场仗打赢了,也不可能解决匈奴的问题。未来汉朝彻底解决匈奴也是最后匈奴人自己一部分投降一部分跑了。但是很快草原上又会产生新的强大的部落。纵观整个华夏史,中原王朝一直都在和草原民族对抗,大多数时候都是势均力敌的。想想也是,谁又愿意顶风冒雪的放牧呢,谁不愿意在遮风挡雨房子里旱涝保收呢?耕种和游牧比,还是耕种更保险,只有很大的天灾才会导致颗粒无收,小的天气过程都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调节的,比如用兴修水利等等方式都是可以避免颗粒无收的。但是游牧不一样,一场大雪可能就会导致一个部族毁灭。冬季草原上的温度有时会下降到零下40度这是一个何等夸张的数据。在失去牲畜之后,等待着牧民的就只有死亡。
为什么临河部,焉耆周边的小部落愿意投靠西域都护府,就是因为跟着都护府他们可以不用去恶劣的地区。草原上只有实力强的部落才能拥有更好的牧场,你实力不行你只能去更偏远更恶劣的地方。你实力强了你也可以抢夺更好的地方。草原上就是一个实力为尊的地方。
所以郝洋打算依托疏勒城,先恢复周围的汉军据点,通过这些据点再控制更多的区域。一步一步的蚕食草原。
经过漫长的行军,郝洋他们终于是到达了疏勒城。
从去年到今年匈奴倒是再没来过疏勒城,毕竟经历两次不小的失败,匈奴各部落对于进攻汉军都不是很积极。
留下的5百人现在已经发展成近5百户了,有些汉军也没等到郝洋就和胡姬结婚了,毕竟冬天也没有什么事。
剩下的一些人也在郝洋来了之后很快就成了家。郝洋先把带来的人安排在了疏勒城附近,然后就开始探查之前被汉军放弃的一些据点。
几处据点也是因为上次的车师反叛基本上都被荒废。郝洋在去探查过后,发现这些据点如果重新占领又会占用郝洋手里本就不多的部队。不过该恢复还是要恢复,这些都是深入匈奴的一根根触角。未来也是牵制匈奴的一根根钉子。
郝洋自己是懒得修缮这些据点的,郝洋打算抓点俘虏回来,让他们来修据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