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军那边是什么情况,叶白并不知道,但既然蜀军迟迟没有派出援军抵达,对于他来说也是好事,虽然这一仗是不可避免的,可若是能够晚一点爆发也不错。

预想中的战斗没有爆发,贺应那边的消息倒是先一步来了。

武安郡的叛乱局势明显比叶白所猜测的还要更加严峻一些,那位平叛的大将军手中不光是兵力有些不足,连可用的将领都没有几个,早就已经是有些捉襟见肘了。

贺应的回归,让那位大将军脸都笑开了花,根本就没有追究他西城府府城沦陷的责任,当即就从手中的中营抽调了一批老兵,再加上从府军之中抽调出来的精锐敢战之士,把左营给重新组建了起来,依旧由贺应担任裨将,负责指挥。

这可不是那位大将军过于大度,也不是他不担心贺应的忠心,实在是局势太过于紧张了,他虽然带着中营和数万府军打退了叛军的多次攻击。

但是叛军也明显不是吃素的,他们对于武安郡的地形、环境以及情况同样很是熟悉,半点不比那位大将军要差。

眼见得在正面的强攻无法取得突破,也打不开一个突破口,右营和后营索性一分为二,各自带着一批府军,绕开了正面,从两翼迂回,准备直接切断永宁府与武安郡其他府的通道,断了平叛大军的后路。

这等情况下,那位大将军当即就想要分兵阻挡,确保后路无忧,可他只有一人而已,最多能够挡住一路叛军,手下的武将还有好几位,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独当一面。

勉强而为,最终只能白白损失一路兵马,并且还无法实现战略目的,若是因此导致后路被切断,那他们整个平叛大军可就彻底完了。

贺应在这个时候出现,可算是解了大将军的燃眉之急。

作为执掌左武卫的大将军,卫军中的很多将领他都知晓,甚至有些人还是他一手提拔、亲手带出来的,对于他们的能力自然知之甚详。

贺应出身寒门,没有什么根底,也没有与哪个世家大族有所勾连,对朝廷更是忠心耿耿,能力在左武卫中也算得上是出众,起码要比右营的裨将孟承宣强。

左营刚刚被重建,贺应甚至连操练部队,属下麾下将领的时间都没有,就被大将军一纸军令派上了战场,负责拦截孟承宣的右营。

这可就正好合了贺应的心愿,不说他本就对于叛军深恶痛绝,在西城府府城的时候,孟承宣的背后一刀,可是深深地伤害到了贺应,若非是这个王八蛋,西城府府城也未必会沦陷,至少不会沦陷得那么快。

在甲三镇养伤期间,贺应不止一次地想要狠狠地报复回来,一泄心头之恨,如今新仇旧恨全部加在一起,贺应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命令,带着刚刚组建的左营就急匆匆地出发了。

留给贺应的时间虽然不多,但贺应也没有误事,没有忘记将叶白收容败兵,驻守甲三镇,并且打退了蜀军进攻,还让蜀军攻城部队损失过半的事情,都一一向大将军汇报了一遍。

时间紧,再加上贺应也是戴罪之身,有些事情不能说得那般露骨,再加上他也在政治斗争方面更是没有太多的头脑和经验,只能是按照临走时叶白所交代的那般去做而已。

好在锦衣卫那边自有一套体系,不需要贺应去操心,顶多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趁着左营重编,安插一些人手进去,再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那些锦衣卫更好地潜伏下来。

至于说让锦衣卫与那位郡丞、偏将建立联系的事情,可不能太过于着急,至少现在还不是一个好时机,只是通过那位郡丞的关系,安插了10多名锦衣卫成员进入郡衙。

没有官职,只是担任衙役乃至仆役什么的,地位很低,但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了,好歹也在地方衙门中安插了一些眼线,说不准日后就能够派上用场。

就是时间实在是太过于紧了一些,贺应的安排很是粗糙,也不妥善,锦衣卫初来乍到,对于环境什么的也不太熟悉,很多事情其实都还没有准备好。

贺应这一走,锦衣卫可就等同于失去了一个最大的靠山,接下来有什么事情,都只能靠他们自己去应对了。

最最关键的是,贺应毕竟是从西城府府城逃出来的,璇玑卫是必然会对他们进行调查的,难免就会让某些锦衣卫成员落入到璇玑卫的视线之中,两大情报机构之间,估计要爆发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了。

在贺应离开之后,大将军当即就派人去调来了叶白的档案资料,对于西城府、金林府的情况,他当然很清楚,派出前营驻守辽平县,就是为了阻挡蜀军的兵锋,拖延时间,给他调集部队争取时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