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宝玉入席后,贾琏将一盅茶水递给宝玉。见宝玉和贾蓉聊的火热,便没再管他了。转头问道:“康哥儿,怎得就没时间管理米行了,可是还有别的法子赚钱?”
侯孝康摆摆手道:“琏二哥误会了,要赚钱怎么也得和你联手才是。我是因为年后就要去城外的书院读书,磨练一下心性,准备去试试明年开封府的乡试。”
侯孝康说此话自然不是让这些人陪自己去书院读书,这里有一个算一个,恐怕连半个读书的料子都找不出来。
贾琏和贾蓉两个都是府里面的嫡子,大概脑子里也从来没想过读书参加科考。贾芸只不过是一个外室子弟,恐怕还要奔于生计,怕是也没心思读书。这几个人中最聪明的还得论贾宝玉,可他就像是生来就对四书五经不感冒,也沉不下心思。
自开国来,四王八公就基本是一条船上的,侯府要想在后续的漩涡中自保,首先就不能激起整个武勋阵营的怀疑和反感。前面说的米行其实他侯家就可以搞得定,虽然侯父身体不适,但这百来年来,修国公府也不是纸糊的老虎;之所以拉上贾家,不过是为了让武勋群体乃至太上皇觉得侯家并没有什么异常,对他们还是亲厚的,让阵营里的大佬们不至于猜忌自己。
以文御武在大周朝已经沿用了百年,科举取士更是亘古不变的规则,自己走科考文官之路,本就是一条任何人都无法指摘的路。不过为了保险,侯孝康早点将风声放出去,让武勋集团的后代们知道,这是侯孝康本人的想法,不至于联想到侯家要搞什么事情。
这起码能让更多人慢慢接受,不至于大难临头时对侯家群起而攻,反咬一口,不管怎么说和平降落肯定是最好的。
“啊?大郎你要去城外读书?还要去参加乡试?”贾琏和贾宝玉的语气充满了惊讶。
“康叔,你为何国子监呢?就在城中,我就在国子监读书,你要是想去,我可以去说一声!”贾蓉以为侯孝康同自己一样,都是一个不学无术之辈,毕竟京里面的武勋大体都一个样,便发出疑惑。
国子监就是朝廷专门给功勋贵族子弟准备的,里面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贡监(通俗来讲就是用钱买的。)只要进入国子监读书,获得监生的身份,就可以参加乡试,免去了童试,直接考举人。近几十年来几乎没听过荫监还能考中举人的,话说回来,谁要真有实力,走正规的科举入仕岂不是更好,何必落得荫监这么个名声,士大夫者,最在意的就是名声,名声要是坏了,在仕林就无法立足。
“多谢蓉哥好意,反正我年纪还小,又还没有成家,还有时间可以多读些书,要是再往后几年,如琏二哥和蓉哥儿这般成了亲,怕是也没有读书的心思了。”侯孝康又微笑道:“宝兄弟可要一起?三更火五更鸡,正是我等好男儿读书时,咱们兄弟可共勉。”
贾宝玉听到这话,脸也僵了一下。四书五经?那属实不是人能看得进去的,还得闻鸡而起,挑灯夜读,何必要去受这种苦,在家陪着姐妹们玩耍岂不更惬意开心?
贾琏自是知道宝玉的性子的,见其脸色难看,连忙解围道:“康哥儿,读书肯定是好的,只不过宝二爷现在年纪还小,前些天老祖宗还说要在府里面办一个私塾呢。”
贾宝玉听到这话,脸上也好转过来,连忙顺着台阶下:“是啊,康大哥,我贾家好歹也是簪缨世家,在外读书肯定是不能丢了脸面的,待我在私塾里好好打打基础,到时再去书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