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围屋,碧瓦映日,朱檐如画;今朝却只见尺椽残影,片瓦飘零。

避难野牛庵三日,众人或许因求生之念,未及细思家园之殇,但求性命无虞,已是万幸。

而今,目睹此景,心如苦海翻涌,痛似尖刀穿心。族长虽告诫分散而行,以免祸端,然归家心切,众人不顾一切,汇聚于此,捡回一些生活所需的用具……

陈、罗、孙、赖等邻里乡亲,纷纷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安慰同情嘘寒问暖,愿意伸出援手共克难关。

“刘嫂莫悲”,“刘叔勿馁”,字字珠玑,句句暖心。

忆往昔,南坑村山洪肆虐,围屋凭其高地之势,成一方庇护所,毫不犹豫开仓放粮,拯救乡亲于水火。

又忆那瘟疫之年,外来乞丐携病而至,围屋人毅然闭户,饮苦自守,与瘟神斗智斗勇。桩桩往事,犹在眼前……

如今围屋有难,岂能袖手旁观?

众人齐心,清理废墟,重建家园。围屋之内,温情与坚韧并存,共绘一幅重生之图。

很早以前,陈氏祖先在这个小山沟开天辟地繁衍后代,成了三百余人口的大村庄。

后来,逐渐有异姓迁徙过来,有的是陈氏家族的佃户自建了房屋;有的是陈家的翁姑亲婿;有的是能工巧匠奇缺人才……

偏僻的山旮旯有砍不完的树木,垦不完的荒地,招佃户纳人才也是一件好事,搞活地方经济,盘活地方势力,抵御外敌入侵……

这时,一位老者走了过来,看了看废墟,摸了摸白胡子,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是陈氏德高望重的老族长。

他的外貌虽然朴素却透露出不凡的气质。

他脸上的皱纹深刻而有序,目光深邃而明亮,闪烁着智慧与慈祥的光芒。

他背脊虽略显佝偻,却依旧保持着挺拔的姿态,那是一种岁月无法夺走的尊严与坚韧。

旁边那个小伙子大声说:“乡亲们,你们暂停手里的活儿,景云公公有话说。”

这位老者是陈氏族长。

“围屋乡亲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忆当年,我们遭遇困境,是您们伸出援手为我们排忧解难,给了我们生活的希望。现在你们有难,我们理所当然全力以赴,同甘苦共患难。我们宗族理事会已为您们安排好住宿和生活。同时,我们也愿意尽全力帮助您们重建家园,共度难关。”

陈族长说完从衣袖里拿出一张帖子一般的红纸念了起来。那是一张安排表,把围屋各户一对一的安排在陈族家族。当然是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家庭。

“刘德岗老先生在哪里?”陈族长大声呼叫,未见回复。

“德岗公走亲戚家去了。”有人回答。老人家的去向是秘密的,别人不敢说。

“哦!我家条件好一点,想安排几个德高望重的前辈住。那就安排刘大夫一家吧!”陈族长说完大声:“刘大夫,刘大夫……”

“他一家也去亲戚家了!”几位大婶抢着回答。

“啊!刘大夫是我们村里的守护神,走了太可惜了。”陈族长好像很失望的样子,自言自语地唠叨。

大家听完老族长的安排,都顺从地跟随前来接应的陈氏族人离去。那些前来迎接的陈氏族人也表现得十分热情,他们帮忙搬运行李,牵领小孩,场面温馨感人,令人动容!

陈安澜一家对接的是陈万福。

“安澜兄,不嫌弃我家贫寒就住我家吧!虽然房屋破烂不堪,但能挡风躲雨,比起在外面搭草棚要好一些,只是委屈了大哥一家人。”陈万福素来说话幽默风趣。

“万福贤弟说笑了,落难人哪有那么讲究,有地方去就万幸了。我也不是富裕家庭,比你好不了多少。”陈安澜也不含糊其辞,把自己的话说了出来。

他们一路说说笑笑,很快来到了家门口。陈万福的老母亲站在门口眨着眼睛笑嘻嘻地看着他们。

“婆婆,我们要打扰您了!”陈安澜的老婆走过去,紧紧地拉着老婆婆的手。

“安澜,这是你的婆娘?”老婆婆问。

“是的,婆婆。”陈安澜迅速回答。

“听口音,好像不是本地妹子吧!”老婆婆似问非问,然后转身进去了。

陈万福的老婆整理好了房间,在地上厚厚地铺了一层稻草,然后客气地说:“你们男人就打地铺吧!我们女人和孩子睡床铺。”说完咧嘴一笑。

“我们也是男人,就和爸爸一起睡地铺吧!”几个小男孩倒了下去连翻了几个滚。

“不行,你们人太多了,挤不下,分几个孩子跟我睡。”老妇人笑呵呵地说。但孩子们似乎都不答应。

他们两家的人缘情谊源于那次超历史的洪灾。那场洪灾淹没了众多村庄,那地势较高的围屋就成了临时避难所。每家每户都挤满了人,从大坪到小巷子,没有一处空地。陈安澜收留了陈万福一家,是因为同情他们家老弱病残,特别是那位生病发高烧的老妇人。陈安澜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为她抓药、熬药、端茶倒水,无微不至地照顾。

这次是陈万福亲自向族长请求,希望安排陈安澜一家住在这里,这个提议最初是由老妇人提出的。

那天,老妇人听说族裔祠堂正在开会,讨论如何安置围屋的难民。她突然想起了早年在围屋避难时,陈安澜像儿子一样细心照料她。那时,陈安澜还是单身,两个儿子年幼,老母亲卧病在床。

“弟妹,我们一家给你们添麻烦了。”

尽管族亲真诚相待,生活上也照顾周到,陈安澜一家却感到越来越不安,尤其是那位外地嫁入的高淑珍,她天性善良,容易感动,经常真诚地表达感激之情。

“我们明天开始帮万福弟做农活吧!”高淑珍向丈夫提议。

“不用了,现在是农闲时节,我们自己也闲着呢。”陈万福微笑着回答。在农村,哪有真正闲着的时候呢?到了田间地头,总能找到活儿干。他这么说,不过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贤弟,我们也是种地的,闲不下来。虽然我们不如弟弟和弟妹能干,但去田里做些粗活是可以的,我们还能从你们那里学到不少东西。”陈安澜也笑着回应。

第二天,大人们都下地干活去了。

孩子们见大人不在家,便放肆起来。他们下河摸鱼,去池塘钓青蛙……随心所欲,像一群无人看管的野孩子。

中午时分,孩子们满身泥泞,湿漉漉地回来了。大人们只是轻声责备几句,并未过分苛责。毕竟在农村,孩子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衣服弄脏、皮肤划破是常有的事。但他们的努力也有所回报,小鱼篓里装满了小鱼,草绳上拴着几只还在鼓腮的青蛙。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