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前回到家,用竹质的抓挠挠挠背,他总需要挠背来解决皮肤瘙痒这个问题。他已六七十岁。安达信或者安然以及那个大理石上刻着拉丁文台阶三五层的坐落于长岛或者哈里斯堡或者萨尔茨堡的斯特拉森家已经离他很遥远了,在那儿,他和小领导,头发梳得锃亮的韩国人金所旭衣冠楚楚,学着昂撒人,将衬衫的领子用领结竖起来,打上发胶,嘴里衔着有些味大的粗条古巴大雪茄,细小的骨头上套着并不适合自己的斗大的假金戒指,才能让理查德伯克希尔或者斯图尔特斯特拉森高看他俩一眼。在那儿,康前只有和金所旭在一起才是安全的。

回到建邺家的康前连忙把领带扔在床上。“勒死了!”他说。他来到和他一起训练溃兵逃脱的康恩康左一起,妈妈苏如给他端上一道蒸四个大丸子,清蒸狮子头让他补补多年在外消耗的身体。

康前的女儿康姬不怎么和黄相儒黄逸昌这几人来往。康前结婚太早。康姬看到建邺人黄相儒还行,衣冠楚楚的黄逸昌的话总是显得非常油腻。邻居和发小黄逸昌,他的表哥就住在台中市附近的彰化县。BJHD区也有个彰化路,无独有偶,康前就安家在这里。经济发达后,人们在彰化吃鹿港小镇。

这儿非常生活,许多人在此吃小吃。临街布铺的爷爷还踩着缝纫机,龙山寺的僧人低头洒扫,游人穿梭在大街小巷,和机车交错于陈旧的城间。老街的商家热闹非凡,妈祖庙的香火氤氲鼎盛,大小寺院错落城间,和相态迥异的建筑们构成回忆里的小镇。走走停停吃吃逛逛,鹿港的过去和现在交叠在一起,属于彰化和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在台中高铁站乘6936鹿港专线达鹿港站,从天后宫穿行老街到龙山寺全程约2.5h)龙山寺外彰化农会站乘6936鹿港专线到台中高铁站,机缘巧合,如果通航的话,又能飞回到桃园机场。

黄逸昌的亲戚遍布全台,台北自不用说,新竹、嘉义、花莲、高雄,表姑表嫂表兄妹,人事众多。

1945年至1950年,大陆各省约200多万军民迁入台湾。为了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居住问题,开始兴建房舍或安排至日本人遗留之宿舍,并将新住民以军种、职业、特性等,分别群聚于一定范围,即为现在所知的“眷村”。庄胜杰在《战后台北市眷村之形成与变迁》中提出,眷村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老眷村时期(1945-1956)、新眷村时期(1957-1980)→我生长的年代、旧制眷村改建时期(1980-1997)、新制眷村改建时期(1997至今)。几十户至百户眷村规模,成为近似隔离的单一社区,此特性虽让同一眷村内居民互动密切,但是也不易与社区外沟通。加上生存空间狭小、公共设施缺乏、眷村建设落后等因素,又有着共同爱国等意识与同一军种职业下,所以产生住户间情感联络频繁的社区意识。早时大陸来台的军人薪饷相当低,政府为补助生活所需,提供教育补助、医疗就诊及日用的米、面粉、沙拉油等日用品发放,所有补助军眷都需凭眷补证作为依据,这也是在黄逸昌年少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化。早期眷村系封闭式的村落,所以住户间的情感联络频繁。常见的方式如一起酿制食品,或邻居间互相帮忙制作节庆应景的食物;其最常见的休闲活动则是大家一起打麻将。而来自大陸不同省份的眷村居民,也带来了各地特色面食与美食,丰富了台湾的飲食文化。1964 ~1994黄逸昌人生中前30年的歲月,就是在此成长生活,之后的歲月中,曾有无数的梦境牽掛此处;而在60歲的时候,黄逸昌奔波于父亲的老家建邺区和年少成长的地点,地是同处而人早已年迈。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