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身体不好,抖着手指气得说不出话来,方三娘是我锦衣卫的人,与你兵部何干?简直厚颜无耻!

曾省吾那里比他还要莫名其妙,方三娘是我主持定计接受的招安,这平夷军前军统兵官也是我亲手点的将亲手拟的军令,她怎么就成了你锦衣卫的人了?无耻之尤!

小皇帝那里更是委屈得不行,当初朕拟旨时你们没有一个说话,现在却要来和朕抢,不要脸!

吵了一天也没个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小皇帝红着眼睛去给陈太后请安时,可把孝安太后给心疼坏了,两位太后一商议,这事儿还得找张大人啊,可张居正一句‘避嫌’就闭上嘴巴再不说话了,方三娘未婚夫凌远是他的弟子,他确实有避嫌的理由和必要。

吕调阳嗯嗯啊啊顾左右而言他,谭纶这个内阁新人没有说话的份儿,最后还是杨大人看不下去了,一咬牙——廷议!

廷议即廷臣会议,是明朝朝廷开启的议事制度。明朝廷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主要是涉及位号、祭祀、官制、人事、财政、军事等重大事件,或某些突发事件内阁无法决断时,皇帝须下廷臣集议。参与廷议之人员主要是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参加廷议的人数因所议内容而异,少则三十余人多则百余人,这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实则参与廷议之人员是要以所议事项的性质内容而定。明制,廷议的结果须上奏皇帝,廷议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作裁决或者遵从多数人的意见。不过这一制度早已废驰形同虚设,明初时廷议概由皇帝亲自主持,英宗正统以后,皇帝深居简出鲜与群臣相接,从此朝议遂废,廷议举行皆由有关廷议事项之各部尚书主持。

之所以提议举行廷议,且由小皇帝亲自主持,张居正、吕调阳、杨博、谭纶这四位内阁大臣可不是要放权讲什么民*主,而是方三娘与僰人一族何去何从实在干系重大,不得不谨慎。别人只知道她拿下了娄山关生擒了杨应龙,可他们却是推测出了她的下一步计划,若是当真能迫得安氏献出贵州,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军事天才和数千悍卒若是被收入了锦衣亲军,可惜不可惜的且不说,冯保内官一系就此坐大脱出掌控也不可能,只是问题是此例一开,后面就不好收场了,难道播州六姓、贵州安氏也要依此例处置?那可不是区区六千人,那是几十万土兵啊。虽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并不大,可谁也不敢赌那个万一,稳定西南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正确,别说万分之一,哪怕百万分之一的可能也决不能让它发生,是以内阁不可能同意,兵部更不可能同意,文武百官也不会答应,便是冯保也没那个胆子接啊,那不是找死么。

为了西南的稳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哪怕逼陛下失言。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理由,非常地政治正确,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在张居正这里。李涤、祝旦大闹两京为他摆平了关闭社学引发的弹劾风波,但真正让那些人闭嘴的,还是娄山关的这张捷报,真是太及时了,化解了这场政治风波的同时也避免了首辅张居正与言官一系的直接对立。待到杨博和谭纶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方三娘欲取贵州那番推断,便是久经风浪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的张居正也被吓着了,自己做梦都不敢想不敢做的事,竟然被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女想到了,不仅想到了而且已经在做了,不管成与不成,这样的人才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别人抢去的,哪怕是陛下也不行。

而重开廷议就是冲着主持人小皇帝去的,事情的发展也一如张居正所想的那样正一步一步逼过去。一百多年了,文武百官朌星星朌月亮地终于朌来了廷议的正牌主持人,莫不兴奋莫名,大殿里群情汹涌口水四溅,归结起来就一句话:为了稳定西南,方三娘决不能入锦衣卫。至于太后的懿旨、陛下的密旨自是有千百个理由顶回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道理难道陛下您不懂?

正当彷徨无助的小皇帝委屈的红着眼睛就要答应下来时,一个声音忽然从角落里冒了出来,“张大人,下官只问一句,陛下可是赢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