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诗的启蒙老师是李白。

06年出头,没有过多的娱乐设备,没有纷呈的游戏内容,我上小学六年级,偶尔上天桥下马路边的旧货书摊上淘书,那些书很有年代感,且价格便宜,相较于上新华书店买一本崭新的书,在这里可以置换成四五本之多。那年诗情画意在有限的头脑里盛开,一股劲促使我买了一本唐诗。蜡黄的封面,纸张泛黄的同时散发着一股久老霉臭的气味,但是丝毫不影响阅读纸面上的文字内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一首清平调一改教科书,被同学玩了好久静夜思中淫邪的遭老头形象,我开始了解李白,读他更多的诗,通过李白,我认识了老杜杜甫,即便当时只懂得博闻强记,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挂在嘴边换来同学瞩目的眼色。当时对于它们的解析只是甚少,只是对于在争强好胜的年纪来说,诗歌确实比多记一个动画角色更具有吸引力。于是,背诗的乐趣一直伴我步入初中。

初中我们语文老师带我们认识了曹操,一代枭雄,但是那堂课老师没有讲他如何从玩世不恭的官二代,摇身一变一代枭雄汉庭丞相魏王,仅仅从诗歌的角度评价了观沧海,首先从诗歌全篇字数来比较,我觉得这个糟老头比李白相差甚远,基本上都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类四字句式,其次从语文老师给诗歌的解释,李白的诗歌往往需要一节课,而曹操这篇他仅仅用了半节课的功夫,后半节因为地壳运动,全校集体停了课,也就没了后话续弦最后就全是个人的观点,曹操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却要为了丰富自己的学历偏强的写两三首诗,临摹几篇古帖做个诗人书法家,这点跟李白孑然一身,标签上仅仅一个诗仙要清白得多。

我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写诗的?容我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大概是初二上学期,班主任为了加强我们周末学习监督,已丰富我们周末生活为理由,硬要我们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上一周所感,俗称周记在那个情志尚未开窍的年纪,没几个人能正儿八经的在周记里写实。当然,更令人发愁的事是我连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也难以构陷,于是,我联想到以诗代文。这是个很好的苗头,一篇诗短小精炼,大大缩短了篇幅的长短,写作的时间。就这样一学期下来,我写了大大小小不下二十首诗,直到第二学期,我依旧延续着这一周记方式,引起了班主任以及语文老师的注意,他们问我诗从哪里摘抄来的,我自信满满的说从脑袋瓜里,换来一句狗屁不通,下次别为了偷懒写这种东西。163x163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