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孔甲为帝不降的少妃所生,是帝不降最小的儿子,于帝不降五十五年(前1763),出生在老邱(都吉台)王宫。

姒孔甲在位执政时期,夏王朝表面上虽然依旧是天下太平,而实际上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不仅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时常因为私利发生纠纷。矛盾的根源是经济落后,人民贫困。贵族的人口发展迅速,这些人都是社会上的寄生虫,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都不会。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因为没有婚配的自由,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后代延续缓慢,人数却在日益减少,生产力不足成了主要问题。

夏王朝的农业生产主要靠的是奴隶,贵族们为了节省开支,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甚至连牛、马都不使用,他们把奴隶当作最廉价的生产工具,因为奴隶除了吃饭不需再支出任何费用。当时的冶金铸造业已经很发达,每年都生产出大量青铜,但是这些青铜都被贵族用来制造各种奢侈品,很少用来制造生产工具。贵族们很会算账,他们宁肯让奴隶用最原始的工具去耕种土地,也不肯花钱改进生产工具,这也是当时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中国的历史总是歌颂那些所谓的圣明君主,甚至把他们描绘成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贤者,其实这些完全都是谎言。所谓“‘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国语·周书上》)认为人民没有帝王就失去了靠山,帝王如果没有人民就难以立国,人民与帝王应该是相互依赖,同舟共济。道理虽然说得不错,可是历史上究竟又有哪一位帝王真正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呢?

不降五十九年(前1759),夏王姒不降把帝位禅让给了弟弟姒扃,当时姒孔甲才只有五岁,还不懂得争位,可是后来逐渐长大,明白的事情越来越多,心里未免有种失落感。他很讨厌坐在王位上的叔叔,觉得天子的宝座应该是他的才对,怎么可以让给叔叔呢?他便开始埋怨父亲,说父亲当初就不该那样做。姒不降很明白儿子的心思,便对他说:“你放心,只要你有治国的能力,将来你的叔父一定会把王位传给你。”

姒孔甲牢牢记住了父王的话,希望叔父将来能把王位还给他。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叔父执政时期逐渐把国家的军政大权转移给自己的儿子姒廑,姒廑又靠手中的权力结交了朝中的一些大臣和贵族,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重臣。而此时的姒孔甲虽然有争夺王位的野心,却没有夺取王位的实力。

夏王朝十二任王姒扃去世后,就王位继承人的问题,朝中大臣发生了争执。有人站出来替姒孔甲说话,认为姒孔甲有治国才能,又是先王直系正统,应该由他继承王位。但多数大臣都表示反对,认为先王已将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姒扃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也顺理成章。姒孔甲知道凭自己现在的力量根本斗不过族兄,索性主动把王位让给他。这样既可以使族兄姒廑消除戒心,他在朝中还可以得到重用,还可以在群臣中树立自己忠厚贤德的好名声。

果然不出姒孔甲所料,姒廑即位后立刻任命他为国相,让他参与朝中军政大事的决断。姒孔甲表面上处处维护这位坐在王位上的族兄,暗地里却效法族兄姒廑,利用职权拉帮结伙,培植自己的势力,为将来夺回王位做准备。而十三任王姒廑对他却十分信任,许多军国大事都和他商议,对他没有丝亳的防范,这就给他的儿子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公元前1708年,夏王朝十三任王姒廑去世,遗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姒覃(tán)。但姒孔甲此时已全面控制了夏王朝的军政大权,宣称自己是王室正统,理应继承王位,便把姒廑的儿子姒覃赶下台,自己坐上了王位,改甲午年(前1707)为孔甲元年。

姒孔甲这时已经五十六岁,他即位后并没有考虑如何去治理好动荡不安的国家,而是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迷信鬼神,荒淫无度。史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史记·夏本纪》)。中国古史有一种怪现象,凡是不好的帝王几乎都是贪图享乐淫乱迷信之辈。姒孔甲是如何淫乱迷信,我们也无从知道。但他能够治国三十余年而国家没有大的动乱,想来也不至于太坏吧!

史书上记载:孔甲三年(丙申,前1705),王命“采铁铸剑”(《资治通鉴纲目》)。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中国最早的采铁记录。如果这一记录无误,那么,中国冶铁的历史就已经有三千七百多年了。但是近代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一记录是错误的,认为我国大量使用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夏代不可能使用铁来铸剑。

那么,中国最早使用铁是在何时呢?

据考古所见,我国最早使用铁是在商代。

1972年河北荣城商代遗址和1977年北京平谷商代墓葬各出土过一件铁刃铜钺,说明我国早在商代时就已经开始使用铁。笔者大胆猜想,或许夏王朝时就已经有了铁,不然史书上为什么会记载呢?难道真的是笔误吗?我看个别学者这样的认定古史未免过于武断。众所周知,铁是最容易腐蚀的金属,年代久远的铁是很难完好的保存下来。不能因为我们的考古没有发现夏代的铁,就认定夏代没有铁。既然出土文物确切地证明商代已经出现了铁,那么夏和商相距只不过几百年,铁的发现就完全有可能追溯到夏代,甚至更早。

黄帝时代,九黎族就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此技术是在陶国(山东日照市)人掌握了高超的黑陶烧制技艺的基础之上而取得的,黑陶烧制技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窑火温度提到最高后,窑中加满木炭或树枝,然后封闭窑门、烟道,造成窑内缺氧状态,生成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陶器反应,大量碳元素渗入陶器,最终生成黑亮的黑陶。

封窑这一步操作是我们古人最伟大的发明,直接将氧化反应转为还原反应,将一些活泼金属也冶炼出来。7000年前我们的古人就是用此法炼出了黄铜,闪锌矿在缺氧条件下,液化的锌与黄铜矿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了黄铜,这一技术西方几千年都没有学会,他们用坩埚冶炼,十几个世纪都冶炼不出黄铜,仅学会了青铜的冶炼,就这还号称中国的青铜技术是向西方学来的!最气人的是知乎上有位考古专业的知新答主就拿着这个证据还断定青铜技术是西来的,真是屁股决定脑袋。

这一过程也满足了铁的冶炼条件,只要窑炉内放入的是铁矿石,窑火温度够高,就能顺利冶炼还原出铁。只是这样炼成的铁杂质多,质地疏松,多孔洞,类似海绵,所以叫“海绵铁”,性能跟青铜器没法相比,所以不实用,不被发现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

况且远古时代的创造发明,在普及和发展上都极为缓慢,比不得现在的高科技时代,发明和创造极快,一项新成果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可以更新换代,那时候局部的一项新发明往往持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很难得到普及和推广。因此笔者认为夏代个别地区已经在使用铁完全是有可能的,况且冶铁工艺是不断迭代的,最初因为窑火温度所限只能得到高碳铁,性能是赶不上青铜,但到周末秦初窑火技术得到提高,又有了锻打技术,所以铁才超过青铜的使用量。因此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突然之间就从某处地下挖掘出夏代残存下来的铁,到那时候不知道坚持“夏代无铁论”的学者又会做出怎样的一番解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