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想要当个好老师,需要做的事太多了。
孩子们的成长,影响因素太多,而大部分还不在课堂内。好的授业之师,能在有限的课堂小天地内将学业讲明白,让学生记清楚,就是相当了不起的事,也是学生、家长及同行普遍认可的人。
但如果你不满足于只做授业之师,想更进一步成为学生前行的持灯者、人生的引路人,那么对自身的能力、定力及周围环境的接纳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孟欣然觉得,她的困扰,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四面八方。
对,四面八方。
首先,是学校的否定。作为管理方,学生听话学习就是正事,最好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给他们那么多自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心,挖掘自己的兴趣,千人千面,百人百样,无形之中增加出的管理难度由谁负责?
接着,是同行的反对。就你一个人卷吧,本来和谐统一的教学环境,你一来,用那么多功,做那么多事,倒显得我们完成规定任务的人没有尽全力似的,时间上太宽松了,任务上太轻松了。
还有家长的质疑。这老师到底会不会教?为什么要家访?为什么要提倡家庭教育?教书育人不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吗?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完了老师反过来不仅给孩子布置作业,还要给家长布置任务。再说,孩子在学校不学习吗?怎么回来还有这么多事要做?
当然还有家人的否定,哪个当老师的不是上课讲讲,学校批改批改作业就行,为什么老把工作带回家里?自己的家不是家?自己的孩子不需要照顾不需要教育?这家成了旅店一样,迟早得散。
更难过的是的抵触,我们从三岁进入幼儿园开始,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规矩听话,老师讲什么,我们听什么,已经成为习惯,为什么上课要让我们去思考?快点给我们正确答案不好吗?浪费时间想半天,我们也答不到点子上,这不是为难人吗?
这是六年级一个好学生在一篇日记里写的真话。
孟欣然鼓励孩子们写真话日记,只是这真话有点刺耳。
她反复思考自己的理念和做法是否有错。拿大量教育家的观点进行比对,听优秀教师的课堂去受启发,在教学日记中不断剖析反思,在课堂实践中几经调试修正。
但她感觉一切都没有理顺,大多举措吃力不讨好,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一定有什么关窍卡在哪里没有打通。这结,她越着急想解,却越解不开。
孟欣然很长时间陷在自我怀疑和无尽焦虑中,整个人失去了原有的干练和沉静,变得憔悴不堪,头发也开始落得多了。
一个周六早上,照镜子时,孟欣然自己都下了一跳。她问原野:“你看我今年是不是变老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