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的事业不需要价值感吗?

老师们由和蔼变严肃,由灵活到死板,认准条条框框,不让分分秒秒,不也是为了在唯分数论价值评价体系里找到自己被认可的价值吗?谁天生就爱板着面孔,谁生来就那么分秒必争?

家长们不遗余力把孩子送到尽可能好的学校,找到尽可能好的老师,力争让孩子有个尽可能高的分数和尽可能体面的未来,有什么错吗?在他们看来,这就是自己辛苦的意义,投资下一代的价值。

而孩子们呢?他们被送到学校,被老师教导,被学校规训,如果没有明确的认知和主动的追求,这条求学之路注定是艰辛而曲折的。他们要与天性对抗,强扭着自己才能勉强在“正轨”上跋涉。

所以很多时候教学不再是“你问我你的方向,我指向前方”,更别说能做到“你问我你的方向,我们一起看向我们的前方”,仅仅是“职业鞭策着我们,我们鞭策着你们”,看似都在向前,实则全是强扭的瓜,辛苦劳作,结果不甜。

那么,如何打通这个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的关卡,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想到这里,孟欣然竟哑然失笑了,这不又回到了教育的原点?教育学第一节课讲的就是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原点出发,兜兜转转这么久,原来只是回到了原点。

然而这个原点毕竟又不同了,孟欣然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内心已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孰是孰非,争辩那些是没有意义的,她只需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做才能达到那个目标就行。

想让孩子成人,成才无疑是重要的一环,不存在成人和成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问题。教研室罗海平主任说得也没有错,孩子的成长三年一关,五年一槛,的确耽搁不起。抓住成长的关键期,在认准成才这一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略孩子的心灵成长及品质锤炼就行。只有主要矛盾抓不住,其他矛盾才会层出不穷,都跳出来变成问题。

当然,具体到小孩子,每一个阶段成才和成人的目标和可采取的方法又不尽相同,孟欣然虽然是小学教师,但在教研室工作期间,也与不同学段的老师和教研员打交道,自己也经历过几个阶段的成长历程,她知道,小学时期有特殊的任务,一是知识累积,一是习惯养成,一是认知起步。

很多小学老师的问题在于只盯当下,这也无可厚非,最起码让学生在现阶段不掉队,但是,如果说有没有更好的选择,那必定是老师先在头脑里树立长期主义的观点,再去抓关键、抓眼前,抓知识积累,抓习惯养成,抓认知启蒙。

方法上,任何规矩养成时,不能心太软,不能搞特殊,严格执行。杜绝含糊。这是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观察个体,具体施策。根本的问题关键在于,老师先要认定方向,才能带领孩子一起前行,自己从前就是太优柔寡断,总想弄清路该走哪条才是绝对正确的。

今天晚上她才终于想明白,王阳明说的“致知力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他所追求的“此心光明,夫复何求”又是什么境界。

认识到位,方法便不是问题。道路可以有千万条,只要心中认准了方向,怎么选都能到达目的地。

从前的种种,她都没有错。而今心意笃定,那就不要怕走弯路,咬着牙坚持下去,每一环都不白费,每一步都会算数。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