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觉得,得民心者,是否可得天下?”
这是孙权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刘邦、刘秀、刘备的道路,但蜀汉最后也没得天下。
让孙权意外的是,三人皆摇了摇头。
“何也?昔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皆因得了民心,遂得天下!”
徐庶闻言,眼神古怪,说到:“此何人所言,吾建议主公斩之!其必包藏祸心!”
“昔高祖、光武皆以势得天下,非民心也!”
“高祖,依靠诸侯之势:在楚汉相争中,联合了众多诸侯共同对抗项羽。”
“如韩信、彭越等诸侯在军事上给予了高祖刘邦强大的支持,垓下之战便是高祖刘邦联合各方诸侯之力,才得以击败项羽,并非仅靠民心所向取得胜利。”
“其次,占据关中地利之势:关中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为高祖刘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战略后方。”
“高祖刘邦抢先占据关中,凭借其地理优势,进可攻、退可守,这是他成就帝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非主要因得民心。”
“光武借助豪族之势:刘秀出身皇族,但在起兵初期,其势力较弱。”
“后来得到了地方豪族的大力支持,如南阳豪族等,为他提供了兵力、物资等多方面的援助,才得以在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东汉。”
“此皆借关东豪族对抗关西豪族之势也,并非是因得到了广大普通百姓的衷心拥护。”
“光武利用谶纬之势:当时社会上谶纬之学盛行,刘秀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形势,制造了如“刘秀当为天子”等谶语。”
“为其称帝制造舆论,从而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这种支持更多是基于迷信和对天命的敬畏,而非真正的民心所向。”
“此乱世也,民心,只能固天下,而不可得天下也!”
“治天下,当以“法”绳之,以“术”驭之,以“势”镇之。”
崔钧也补充道:“民心所向、民贵君轻皆为空谈,仁政、德政、三代之治仿若梦幻泡影,未曾有之。”
“天下之争,只在朝夕,昔十八路诸侯,三五载就能荡然无存,民心何在?”
“历史的真实逻辑,乃是“马上得天下”,成王败寇,窃国者侯。”
孙权恍然,‘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此乃华夏文明深处之思想瑰宝,理应如此奉行,然理当如此,并不意味着循此道而行。
倘若真乃至理,何来暴虐如殷纣,又怎有群雄共伐暴秦之事?
成吉思汗铁骑横扫欧亚,如秋风扫落叶,反抗者不堪一击,难道这便证明他深得民心?
那清军入关,又得了什么民心?其“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那满清得天下,有民心可言?
孙权这才明白,无非是谁手段最为狠辣,谁行事更没有底线,谁才能得天下。
他已经不是平头老百姓了,他是主君,他的思维不应该再局限于别人让他看到的了。
国家就是巨大的养猪场,猪知道的,都是农场主想让他知道的,他跳出了猪圈,但他还是猪的思维。
至于那“民心”,不过是块遮羞布,而帝国或盛或衰,遭罪的都是老百姓,他可以仁,但不能用仁来争天下。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孙权喃喃自语,仿佛在祭奠死去的前半生,又仿佛是在缅怀为碎银几两奔波的广大同胞!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