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愿意当霸主的小弟,服服帖帖纳贡称臣,就会受到霸主的保护。出尔反尔,朝晋暮楚,后果很严重。

郑国在周国东面,陈国在郑国东南,蔡国在陈国西南。为了维护晋国的霸权地位,晋襄公决定攻打蔡国,以阻挡楚国继续往北推进。晋军由阳处父指挥,楚军由令尹子上指挥。

父亲先轸把自己的命送给了白狄,先且居接替父亲之职,成为晋军的中军将。先且居推荐阳处父,率领晋军南下击退楚军。

虽然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失败,但因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所以国力恢复起来也容易一些。而晋国既要防范西方的秦国,还要担忧北方的狄人,所以力量就显得分散。也是这个原因,战胜过楚国的晋军,仍然不敢轻易、直接与楚军开战,而是选择蔡国。

冬天,挡不住军人的热血。蔡国脱离了晋国,晋军就要去攻打;蔡国归附了楚国,楚军就要去救援。晋军南下到汦水北岸,楚军北进到汦水南岸,都不敢过河交战,就这么对峙起来。

双方实力相当,连续对峙了一个多月。每天双方消耗的粮草,也是非常可观的。再这么硬撑下去,都不是好办法。第一次作为主将出征的阳处父,想了一个让楚军退兵,让晋军回国的办法。

他派遣使者前往楚军大营,对楚军主将子上说,晋军和楚军耗了几十天,都没有开战的意思。要不晋军后撤,楚军过河两军开战;要不楚军后撤,晋军过河两军开战。

城濮之战时晋军退避三舍,子上岂能不知。其实他的心里,和阳处父的想法是一样的。之所以都不敢过河交战,是害怕城濮之战那样的大战重演。思前想后,子上带领楚军撤退回国了。

阳处父的目的达到了,他见楚军已经远去,立即率领晋军返回晋国。回到晋国,阳处父虚张声势,说楚军害怕晋军的强大,不敢渡过汦水与晋军交战。当然回国的阳处父,也没有立下战功。

晋襄公和晋国的大臣们,是不是相信阳处父的说辞?当然不会相信。但能够避免与楚国正面开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晋国与楚国发生大战,必将两败俱伤。获益者,非秦国莫属。

国君在培植自己的势力,各国权臣们何尝不是。国君的心腹爱将,对国君唯命是从,这样才能有利于控制群臣。权臣培养自己的心腹,为己所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试想,国君或大臣们的手下人,都与国君或大臣阳奉阴违,会是怎样的后果?

阳处父是赵衰的心腹爱将,是赵衰一步步提拔起来的。之所以让他领兵带队,是为了让已经是晋国亚卿的阳处父建立战功,以便获得继续升迁的资本。南征无功,白费了赵衰的良苦用心。

在崤之战中全军覆没的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不但没有受到责罚,还能继续被秦穆公重用;阳处父无功而返,也没有受到晋襄公的责罚。但撤回楚国的子上,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