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的衙差手捧报喜书大声宣告:

“捷报贵府大公子苏子瞻恭应殿试三等,赐进士及第!捷报贵府二公子苏子由恭应殿试四等,赐进士及第!”

知县满面笑容走上前去。苏洵连忙带领两兄弟迎上前向县令作揖。

“县令大人亲临寒舍,苏家上下不胜感激。”

“苏家子弟双双高中名动天下,为眉山添光增彩。”县令哈哈哈大笑,“与有荣焉,与有荣焉!”

苏轼、苏辙躬身拜谢县令,苏轼上前一步双手接过榜贴,又交予苏安看管着,自己与苏辙继续在苏洵身边陪同。

苏家正值丁忧,按照宋朝礼仪不能举办宴请和参加庆祝活动,此前已向县里作了解释报告。因此,苏家只是为报喜队伍准备了解渴清茶和充饥果子,又循例向报喜队伍送上送信礼金致谢,与县令约定丁忧期满再行拜访致谢,报喜队伍便离开了苏家。

随后,围观乡邻也纷纷上前向苏家致以口头祝贺,苏家围院一时人声鼎沸,热闹大半日才消。

苏洵带领众人回到主厅分次坐下,苏安立即奉上榜贴。饶是见过场面无数的苏洵老先生,此刻捧着自己追求半生终不可得的榜帖,也不禁激动地双手微颤,好一会才能平复心情打开信封。

宋朝初年,凡逢进士登科,朝廷用长五寸、宽两寸半的精美黄纸制作登科报喜书,上书考生姓名、考试年份、长辈情况等信息,再加以考官官职信息及签名,取稍大信封装好密封,信封上标注考生姓名,此信封谓之“榜帖”。

苏洵打开榜贴拿出登科报喜书,只见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先列主司四人衔,而领头签名者正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次书状元苏轼(苏辙),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等等家族信息。

苏洵把登科报喜书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仰天长叹: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轼儿辙儿同榜进士,老夫终可告慰苏家列祖列宗了。”他把登科报喜书递给苏忠,“先奉在祠堂中敬告苏家先人,再去寻眉山最好的书画铺子裱起来,高挂主厅。”

苏忠恭恭敬敬接过登科报喜书出去了。苏洵放松下来,立马打了个哈欠,机灵的苏安连忙呈上茶托。苏洵拿过茶杯一饮而尽,对着垂手下立的两对儿子儿媳道:“前时,阴阳夫子已看过日子,移柩之时定于年底。现下最紧要的是寻一处合宜之所。”他皱了皱眉头,“你们母亲性喜安静,此前看过几处皆不合意,再打听打听。”

骆如念静静听着,突然想起那天与史氏的谈话。她看过苏轼传记,知道苏家与“老翁泉”是有渊源的,既然如此,不如她来牵线罢。

“今日诸事忙碌,都累了,各自回去歇息。余下事宜明日再作商议。”苏洵又打了个哈欠,挥挥手,儿子媳妇便一起拜别告退。

这日众人皆起了大早,忙起来连早饭午饭都没能好好食用,早已饥肠辘辘。回房路上,骆如念让松月通知厨房嬷嬷赶紧热几锅杂粮粥给各房送去,厨房又另炒了几个小菜,等回到房间换好衣服,粥和小菜都送到了。两个人就着小菜配粥,边吃边聊。

骆如念给苏轼盛了一碗粥,道:

“那日我听弟妹说起,她娘家近郊有一处静谧雅致之所,名为‘老翁泉’,环境清幽雅致,颇具灵气。母亲喜欢清净自然,或许可去看看。”

“哦,我即去与子由弟妹商议,此事宜早不宜迟。”

苏轼快快扒了一碗粥,匆匆出门去了,很快回转房间。

“甚好甚好,我明日一早便禀告父亲。”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