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重颂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六十一面,我们看戊二的“重颂”。

这一段等于是佛陀准备回答弥勒菩萨的两个问题,这个法身菩萨是从何而来,是为何而来。前面的长行,佛陀是分两段,第一个是告诫,第二个是允许。重颂也是一样,也是有告诫跟允许。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告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闻法 今皆当得闻

“尔时,佛陀欲重宣此义”,就说一个偈颂。说,汝等应当要精进一心,发起广大的誓愿,因为我即将说成佛的广大的因跟广大的果;这个成佛跟你成就阿罗汉、跟你成就世间的人天果报是不同的,那是一个甚深微妙的法门,所以你应该先消除心中的疑悔。因为佛陀以不可思议的中道智慧的因地,也即将成就不可思议的法身的功德,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佛智叵思议”。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要仰仗佛力,要对佛陀的开示有信心,“住于忍善中”,安住在调柔善顺的忍力当中。那么这个法,“昔所未闻法”,在《法华经》之前,佛陀并没有完整地、明确地说出来他为什么成佛。我们只知道佛陀出生了,出家了,成道了,说法,然后入涅盘,但为什么佛陀能够有这么多的功能,能够一次一次地示现,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佛陀在《法华经》之前,在讲<如来寿量品>之前,没有详细地说明。可能有片段的说明,但是没有如此详细的说明。但是佛陀即将清楚地、详细地说明了,汝“今皆当得闻”。先一个告诫。

这以下“允许”。

我今安慰汝 勿得怀疑惧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是真实语者。佛陀在因地以中道的不可思议的智慧,最后的果地呢?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别

既然因地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迹门,也成就不可思议的本门。这两个都不可思议。

如是今当说 汝等一心听

前面的长行,佛陀其实讲出了佛果的功用,就成佛以后是干什么呢?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断地示现,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论你在哪里,你的水平静了,佛陀的月影就出现了。佛陀随时准备度化众生。当然,这个月影之所以映到水中,空中一定有一个根本的月亮。佛陀即将讲出那个月亮。就是,为什么您老人家的月影能够一次一次地来到众生的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呢?一定有一个“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佛陀即将开显本门的功德,所以大家应该要安住信心,因为这是不思议境,这也是成佛的根本。先作一个告诫。

丁二、正说 分三:戊 一、正开近显远;戊二、总授法身记;戊三、结申众领解

这以下丁二的“正说”。告诫以后大家开始收心,这以下开始正式地开近显远。

戊一、正开近显远 分二:己一、略开显动执生疑;己二、广开显断疑生信

这个近跟远是约时空来说的。我们只是了解近处的佛陀,你问学佛人,问十个人,可能大部分都说,哦,什么是佛?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出生,然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盘的那个佛。这个叫做近。当然,这个佛对我们很重要,因为他怎么样?因为他现身说法,陪着我们成长,对我们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佛是怎么来的?是因为空中有月亮,现在才有月影。所以,近,就是指的迹门的佛;远,就是我们没办法去见闻觉知的法身的佛。就是开近显远。

那有些地方讲开迹显本是怎么回事?开近显远是约时空的近远来说的;开迹显本约着功德,迹门是一个功德的枝末,本门是功德的根本,约着功德的本末来安立的。

这个地方讲开近显远,分两段,一个略开,一个广开。

己一、略开显动执生疑 分二:庚一、略开;庚二、疑请

先看略开,略开显以动执生疑。佛陀先简略地说明,来引生弟子们另一层疑惑,到了<如来寿量品>再正式回答。

庚一、略开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我们看庚一的“略开”。略开当中有长行跟重颂。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答所师;壬二、答来处

先看长行。长行当中,先看壬一的“答所师”。

壬一、答所师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只,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那么“尔时”,说了前面的偈颂,告诫大家要摄心以后,就正式地告诉弥勒菩萨:我今于此法华会的大众当中宣告汝等,阿逸多!这些从地涌出的法身菩萨,数目有无量无边的阿僧只之多,他们突然间在法会当中从地涌出,住在虚空,而汝等昔所未见,他们的功德是超过与会的迹门弟子的。那这些本门弟子是怎么来的呢?是我在娑婆世界,我成佛以后教化的,就是我亲自教化的。

我怎么教化他们呢?第一个,“教化示导是菩萨众”。当然一个人从最初的发心,就是用权实二法,让他们能够信解中道实相。就是信解,建立一个正知见。第二个,调伏。你信解以后当然产生观照,内观真如,外修三乘,产生调伏。最后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所以,这个因地的大乘善根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信解真如,然后观照真如,最后发菩提愿。

当然有人就问蕅益大师了,说有没有人,信解以后,他也观照,结果却不发菩提心,有没有可能?蕅益大师说不可能。说这个人如果修到最后没有发菩提心,他前面的信解一定有错误。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他这个信解、观照、发愿是互相有关系。就是说,你要信解错了,你的观照就错了;你观照错了,你发的心就错了。

所以,一个人学佛,除了你的精进用功以外,你的修学的重点,成败就十年而已。我过去在佛学院教书的时候,我告诉我的学生们,就是你一个人的成功,你修行成功,十年决定,关键十年。第一个,你最初学佛那五年——跟你什么时候学佛没有关系。你就年轻学佛,你只要方向错了,你就错了。因为他改不了,叫先入为主。前面五年跟最后临终五年,这十年决定你的成败。

前面五年就是你的知见,就是你跟谁学佛法。如果你一开始的信解就是业果,你建立了业果,那也不错,断恶修善。那么你业果的思想,你的人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追求善法,没有其他目的了。你如此地信解,你就会如此地观照善法,最后你发的愿就是追求人天的快乐,这跑不掉。因为你一开始的信,你相信什么道理,你就会去追求这个道理,就会触动你不同的行为,最后就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五年以后你已经根深蒂固了,跟你什么时候学佛没有关系,因为你那个等流性。除非你过去善根很强,你突然间改变。我自己这一辈子看过来,你前面是怎么回事,后面要改变的很难,因为别人讲他,他听不进去了。

有些人信解空性,就是什么因缘法他都没有兴趣。这个人信解空性,观照空性,最后结果他一定会进入偏空涅盘,最后才回小向大。这个过程他一定要经过的。

有些人他一定要经过人天的快乐,他才会转到成佛之道的。这个过程他一定要经过的,因为他的信解就决定他的观照,也决定他的发愿。所以蕅益大师说,你也可以从结果来判断你的因地对不对。如果你越修到最后,菩提心越发不出来,那你一开始信解的真理就一定是不真了,有偏了。可能偏空,也可能偏有。如果你的信解是中道实相,你到最后一定会发菩提心,因为你的信解是真空妙有,你一定会发菩提心。

所以这些法身菩萨,可以说因缘非常殊胜,一开始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就信解一种中道实相,观照真如,最后发菩提心。

那现在重点来了,他这样子的一个大乘善根的栽培,是谁成就的?第一个,是释迦牟尼佛教育他的;第二个,是在娑婆世界完成的。这个我们先记住。第一个,释迦牟尼佛亲自教育他们的;第二个,是在娑婆教育他们的。当然这个地方就有其他的疑惑了。

壬二、答来处

成就大乘善根以后,他后面功德怎么增上呢?我们看来处。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前面说这个“令发道意”,这个发菩提心不是一般的菩提心。诸位!这个是圆教初住,就是发起了那种真实不退的圆教初住的菩提心,这个是破无明证法身的菩提心。

前面的从建立大乘善根以后,到最后的功德增上,就讲到他的来处跟住处。此诸菩萨都是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的虚空中住。前面说过了,法身菩萨是有地方住的,以清净法身为住。这个是理观的智慧的安住。那么他事修呢?“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他经常以读诵大乘经典来当作自己的一种增上的助行。以理观为正行,以读诵经典为助行。

前面是总说,这以下别示。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这个理观智慧现前的时候,他是不乐在众。这个“不乐在众”是表法。这个“众”指的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就是五蕴身心。我们凡夫是喜欢主宰五蕴身心,有感受,有想象。妄想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要去主宰它;主宰它,就开始造业了。而这些法身菩萨“不乐在众”,他们远离对五蕴的主宰。也不乐“多有所说”,对于外境的种种的虚妄分别,也是远离的。他向内远离五蕴的主宰,向外远离这一切有为诸法的分别,所以“常乐静处”,安住在法身的寂静处,而且“勤行精进,未曾休息”。平时“亦不依止人天而住”。这个人天是怎么回事呢?蕅益大师说,人、天,这个“人”是有相的分别,“天”是空性的执着。所以他不依止人天就远离空有二边,安住中道。这个是讲到他的安住处,他的理观。

那么他的事修呢?“常乐深智。”常乐深智前面说过,喜欢读诵大乘经典,产生正忆念,无有障碍。而且他也乐于修学诸佛之法,诸佛之法就是六度法门。

依止理观、事修,“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这个地方讲到这个法身菩萨,当然他在成就大乘善根的时候,发起真实的菩提心的时候,是依止释迦牟尼佛。但后面他就开始自修了,就他的功德增上,就讲到理观、事修了。这个理观就说明不乐在众,不乐多有所说,常乐寂静,这个理观;他的事修就是好乐修习诸佛之法,好乐读诵大乘经典。

这段经文在理观、事修,这个法身菩萨的理观、事修,蕅益大师用两句话来作总结。他说,这些法身菩萨在理观的安住跟事修的增上的时候,他们是随顺一种“法界一相,绝待无余”。他不管修什么法门,他只有一种相状,“法界一相”。而且他不管修什么法门,是功德圆满,不会有欠缺的。我们作一个说明。

“法界一相,绝待无余。”我们凡夫修学,因为没有理观,所以我们用攀缘心修学。所以你注意看,凡夫修学有一个特色,他修什么法他就出现什么相状,这骗不了人的。你看喜欢做义工的人,你远远看他就知道这个人是喜欢做义工,就布施相现前。喜欢持戒的人,你也远处看他,他就有一种持戒的相状出现。凡夫就是这样子,就是凡夫在修法的时候,他是取相修法。

法身菩萨修法是离相,离一切相。他是修一切法,但他是离一切相。法身菩萨修布施他没有布施相,法界一相就是以无相为相,所以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可多了。他布施的时候离布施相,所以他布施就具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功德。

而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就把自己现成布施相。你有相状,就跟其他相状排斥了,所以你这辈子就只能做布施了,因为你的布施相排斥了持戒,排斥了忍辱,排斥了禅定、智慧。所以你看一个人,他修行的时候相状越明显,他这个六度的圆融的力量就越薄弱。就是一个人越有特色,他功德就越不容易圆满。简单讲就是这样。

所以这个法身菩萨,蕅益大师说“法界一相”,因为他法界只有一相,就是以无相为相,所以他的功德能够绝待圆融而圆满,他修一法具足无量的法,就是讲到这个法身功德。

这个法身的菩萨从前面的释迦牟尼佛教化他成就大乘善根,信解、观照、发愿以后,透过理观、事修不断地增上,所以才有你现在看到的从地涌出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庄严的菩萨。这是释迦牟尼佛把这些菩萨是怎么来的、谁教化的,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辛二、重颂 分二:壬一、重颂长行;壬二、正略开显

壬一、重颂长行 分二:癸一、颂答所师;癸 二、颂答来处

癸一、颂答所师

重颂当中先重颂长行,颂答因地他的教授师是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 是诸大菩萨

从无数劫来 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发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阿逸多当知,这些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他们已经是久修大士了,无量劫来修理观、事修。他们在成就法身菩萨的理观、事修之前,是我在娑婆世界教化他们信解、观照、发菩提心的,所以从佛法的意义来说,是我的法子。他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是我的法子。

癸二、颂答来处

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

志乐于静处 舍大众愦闹

不乐多所说

如是诸子等 学习我道法

昼夜常精进 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坚固 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 其心无所畏

前面讲到善根的栽培,是释迦牟尼佛教化出来,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子。这以下讲到他的功德增上。

那么他的功德增上,依止娑婆世界的下方的法身而住,常行少欲知足的头陀事,好乐寂静,舍离五蕴的愦闹。而且对于因缘法,不乐种种的分别。“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当然,你一个人理观、事修正确,方法对以后,剩下就是精进了。

他们在娑婆世界下方虚空中住,这是重点,这两句话很重要——“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事修以菩提愿为根本,理观以智慧为根本。“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这说明他整个功德增上就靠理观、事修,靠观照力跟誓愿力两个相互的作用。

壬二、正略开显

我于伽耶城 菩提树下坐

得成最正觉 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 令初发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当得成佛

我今说实语 汝等一心信

我从久远来 教化是等众

佛陀讲了这么多,这以下自己作了个总结。他说,总而言之,你们现在看到的大智慧、大神通、大庄严的这些法身菩萨,是我在菩提伽耶菩提树下安坐成佛了以后,当时转法轮而教化他们。所以是在娑婆世界教化他们,使令他们发起菩提心,从菩提心当中再修理观、事修,成就不退转,未来当得佛。所以我今真实语告诉你,你们应该生起真实的信心。这些法身菩萨是我过去从久远劫来教化他们,使令他们成就法身菩萨。

到此就是佛陀的“略开显以动执生疑”。其实这样子,以佛陀来说,佛陀说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弟子们还是会产生疑惑。就是说,您老人家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时候教化他们,那到底是哪一期教化?是今生这一期成佛教化,还是过去无量劫来,您老人家也曾经在娑婆世界示现过,然后那一世教化?

就是说,佛陀的应化身有无量无边的教化,过去、现在、未来,那当然不可能是现在,也不可能未来。就是你过去当中是哪一期教化的,佛陀并没有明确说明。就是你到底是哪一次来娑婆世界去教化他们,使令他们发道心,使令他们成就不退转,未来当得佛,佛陀并没有明说。这叫略开显,所以就引起了弥勒菩萨第二次的疑惑。

所以整个<从地涌出品>有两个疑惑、一个回答。弥勒菩萨先疑惑他们的老师是谁,佛陀先简略回答。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又提出了第二个疑惑。第二个疑惑的回答在下一品<如来寿量品>,正式的回答。

庚二、疑请 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重颂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