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弥勒菩萨的第二次疑惑。这地方有长行跟重颂。
辛一、长行 分二:壬一、经家叙疑;壬二、腾疑请答
壬一、经家叙疑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只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释迦牟尼佛说是我在娑婆世界成佛,而我那个时候亲自教化,但是并没有讲到哪一次的应化。那么弥勒菩萨就假设,佛陀就是在这一期的两千五百年应化期教化他们,就先假设这样。所以弥勒菩萨就说,您老人家这样讲实在是“怪未曾有”,这很奇怪的事。怎么说呢?“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只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如果是这一期的应化,那您老人家应化的时间,从您三十成道,八十入涅盘,顶多就五十年,您五十年怎么可能教了数目这么多、功德这么大的菩萨呢?也就是说,你就算种一棵树,这棵树也要慢慢成长,怎么可能一下子就长大呢?这个因地太小,果地太大,因果不成比例,所以提出这个疑惑。
壬二、腾疑请答 分二:癸一、腾疑;癸二、请答
我们看壬二的“腾疑请答”。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腾疑”。
癸一、腾疑 分三:子一、法说;子二、立喻;子三、合法
子一、法说 分二:丑一、执近疑远;丑二、执远疑近
丑一、执近疑远
腾疑当中先看“法说”。法说当中先说明,这个弥勒菩萨为什么产生疑问呢?因为他“执近疑远”,他执着是因为今生教化,而忽略了佛陀广大的久远的法身的功德。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
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勒菩萨就白佛言,说世尊!如果您老人家是这一期,今生这一期的因缘教化,那您从做太子的时候,十九岁出于释宫,出家,三十在菩提伽耶成道,三十开始转法轮,到您老人家入灭,八十岁,也就顶多四十九年,就说法四十九年。那您怎么可能在如此四十九年短暂的时间成就这么大的佛事?就算您老人家有佛的神通力,您老人家有智慧力,但是这些菩萨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就这么广大的功德呢?
也就是说,您老师再怎么好,但这个弟子的修学,他理可顿悟,事要渐修,他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如果以今生的教化,的确是很多疑问。因为他“执近疑远”,执着今生教化,就产生这个疑问。
丑二、执远疑近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这个地方讲到“执远疑近”,就是执着法身——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的功德广大,而怀疑世尊这个迹门的教化时间太短。
我们看经文。第一个讲到这些菩萨数目众多。他说这些菩萨假使有人用千万亿劫的时间去数,是不得其边的。第一个,数目太多。第二个,功德广大。这些菩萨久远以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所以这个大乘佛法的修学是不容易的,跟小乘不一样。修学小乘佛法,你把门一关,你明白无常无我的道理,你不跟任何人接触,你也不亲近诸佛,你也不广度众生,你可能善根够,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一生就成就阿罗汉了。不用跟人家互动,门一关就可以了,双腿一盘就可以。
成佛之道不是这样子。亲近十方诸佛,广度十方众生,上求下化,你要花一万劫的时间才达到圆五品,成就位不退;然后经过六根清净位,行不退,到达圆教的初住,住于佛家,要一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就是,最基本的,从五品到六根清净位,到成就圆教的初住,破无明证法身,这个基本的般若道走完,要一大阿僧只劫,何况这些法身菩萨根本就超过圆教初住!所以他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去完成这么广大的一个教化。
子二、立喻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弥勒菩萨把他的疑问先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件事情真的很难相信,用短的时间教化这么广大的功德。就好像有一个人,色美发黑,年轻色美,毫无衰老之相,只有二十五岁。这二十五岁的人,竟然指着一个百岁的老人说,这个人是我生出来的。而这个百岁的人也指着这个年轻人说,这个是我的父亲。那这样子这个时间上就很难相信了。
他的意思就是说,世尊!我们就不讲时间了,就讲外表好了,就是以佛陀的迹门丈六比丘相来说,如果我们只用六根来看佛陀的迹门,那他的功德还赶不上这些从地涌出的他的本门的弟子,这些法身菩萨。因为释迦牟尼佛的示现,迹门是摄受那些凡夫二乘。就是说,怎么可能您一个丈六的比丘相,就指着这些大神通大智慧的法身菩萨说,这是我教化出来的?那这的确是让人家很难相信,从表相来看很难相信。
子三、合法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那么“佛亦如是!”弥勒菩萨就示同凡夫,就说,如果是您今生的迹门教化的,而事实上您老人家从三十成道到入灭,其实也就四十九年,或者说五十年的时间吧,那么这五十年您怎么可以教化出这五大功德的菩萨呢?第一个,他的誓愿坚固,“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而不退转。这个菩提心的愿力要坚定不退转,是要很长时间的。第二个,“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这第二种功德。第三种功德,梵行清净。“久修梵行”,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第四个,“善能次第习诸善法”,他能够善巧说法。第五个,“巧于问答”,作种种的四无碍的辩才。
那么基于如上五种功德,这些大法身菩萨是“人中之宝”,是法身,主要是僧宝,这“一切世间甚为希有”。而今日世尊却说,您老人家在今生得道的时候教化他们,使令他们发菩提心,乃至于引导他们修六度,最后趋向无上菩提。而事实上您老人家得佛未久,怎么可能成就如此大功德之事呢?
其实这个弥勒菩萨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就是说,你看一个声闻人的成长,他的重点在出离心。所以你一个人,你接受什么知见,你就以它为目标,以它为发心,就以它为修行。所以,从出离的角度,他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就是“誓断一切恶”就可以了,断德就好。所以,他把门关起来,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利根的三生,钝根的六十小劫,他一定成阿罗汉。
但是,大乘佛法是,他不是出离心,他是菩提心。他做三件事,他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他断德、智德、恩德,他必须安住在多事、多业、多希望住。所以他一定要怎么样?亲近十方诸佛,他是一定要去的。你不能关在门里面修止观而已啊。第二个,他也一定要去广度十方众生,广结善缘。要不然你以后成就了佛土没有人来。所以上求下化是很费时间的,这都是要长时间历练积累的,不可能在您今生的时候成道教化。所以弥勒菩萨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癸二、请答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弥勒菩萨最后就总结他的疑问说,我等虽复深信诸佛所说随宜教化,佛陀的说法经常都是随顺根机而方便开示,但是重点是佛陀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即便是方便也是真实不虚的,您老人家不可能造假。第二个,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所以,基于佛陀的话是真实的,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我们是相信您说的。但是在佛陀灭度以后,初发心菩萨如果听到佛陀这样子讲,可能就不相信,甚至于有破法的罪业因缘。所以,唯然世尊,愿为我等解说,除我等疑。除我等疑是除现在与会的大众的疑,也除未来之疑,就未来世中这些初心菩萨,如果产生疑惑可能会有谤法。
所以蕅益大师说,请法请出佛陀本门的功德,有两个好处:对浅行者,他能够避免诽谤;对深位者,加强他的信心,用这个法身功德的殊胜使令他们更加努力的增道损生。所以,佛陀这以下的开示对现在众生、对未来的众生都有好处。
辛二、重颂 分二:壬一、颂腾疑;壬二、颂请答
壬一、颂腾疑 分三:癸一、颂法说;癸二、颂立喻;癸三、颂合法
重颂当中先讲出疑惑。
癸一、颂法说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树 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 不染世间法
如莲华在水 从地而涌出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难思议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为除众疑 如实分别说
这个重颂跟前面差不多的意思。简单讲就是,“佛得道甚近”,而“所成就甚多”。就是从今生的迹门来看,佛陀成佛以后的时间只有四十九年,而教化出这么广大的菩萨,的确是有疑惑的,就是成道甚近,而成就甚多。
癸二、颂立喻
譬如少壮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岁子 发白而面皱
是等我所生 子亦说是父
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
前面是约时间,这以下约功德。就是说,就算不谈时间,一个年长的大功德的人竟然指着一个年轻的丈六比丘的应化身,说这是我的师父,这的确也是很难相信。因为佛陀现出了丈六老比丘相的应化身,他示现要老病死,而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是大智慧大功德,从功德来看也不对称。就好像一个年轻人指着年长的大功德人说,这是我的儿子。所以,从时间来看,从功德来看,的确都有疑惑。
癸三、颂合法
世尊亦如是 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赞 善能分别说
不乐在人众 常好在禅定
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这以下就是把前面的立喻作一个合法。
说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亦复如是,从迹门来看,得道甚近。而菩萨的功德,这以下讲出六种功德:第一个,“志固无怯弱”。这是一个誓愿很坚固的不退转的菩萨。第二个,“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他是圆修六度。第三个,“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他是有甚深的四无碍辩才。四无碍辩才要到八地才有的。第四个,“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这个福德庄严。第五个,“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得到诸佛的赞叹。第六个,成就大神通。总结,“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所以弥勒菩萨等于是“执近疑远”。如果是以今生的应化,的确教化不出这么广大六种功德的这些菩萨。
壬二、颂请答
我等从佛闻 于此事无疑
愿佛为未来 演说令开解
若有于此经 生疑不信者
即当堕恶道 愿今为解说
是无量菩萨 云何于少时
教化令发心 而住不退地
前面是腾出疑问,这以下恭请佛陀回答。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我们作为法身菩萨,听佛陀这样子讲,我们心中没有疑惑。但是希望佛陀为了未来的初心菩萨,能够详细地说明佛陀迹门跟本门的关系,他到底是哪一世度化的。因为,如果对于此经、对于佛陀的因地的教化跟果地的功德有任何疑惑不信的话,甚至于毁谤的话,会堕落三恶道的,因此惟愿佛陀慈悲,为详细解说,这些无量从地涌出的菩萨,是如何在短暂的时间,“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这个地方,他后面的疑问,其实重点就只有四个字,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执近疑远”。就是,我们一般对佛陀的认知会执着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那一期的应化,这是我们刻板的印象。就是,当我们长时间看到月亮的影子的时候,欸,你看我们有这个影子的照亮,我们可以做很多的活动。就是我们眼光如果一直注意月影的时候,我们就忽略了空中的月亮。就是执近疑远。
其实法身的摄受是自在的,是超越时空的,你怎么就执着一定是今生教化呢?就是说,佛陀作为一个法身的佛,成就本门以后,只要弟子成就,他随时可以教化。
所以,佛陀的教化其实有两种:
第一个,叫应化身的教化。应化身的教化,他的好处是:他长期陪伴。这个很重要。就是说,你要让一个人修行有成就,你只有一个办法——陪他成长。你不能够说一下子感应道交,一下子就消失掉。这样子可能消业障可以,但你要长时间成就智慧,佛陀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真正地出世,要跟我们生长在同一个时空,一定要陪着我们生老病死才可以。所以应化身的好处就是现身说法。
当然,他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他有时空限制,你一错过这个机会就没了。我们现在还赶上了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代。如果要经过一万年的时间,你一出生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正法、像法、末法都没有了,那你就完全得不到佛陀的教化了,就是这个月亮的影子没有了。
第二个,但是你别忘了,还有法身功德的摄受。有善根的人,他可以自己雕一个佛像,忆佛念佛,栽培善根。栽培善根,他就有因缘遇到下一尊的佛陀的应世。
所以,法身的摄受,他的好处是什么?常住不灭。应身的摄受来自于现身说法。所以到了后面,真正的<如来寿量品>的时候,佛陀度化众生是双向的。你有幸生长在有佛出世的时代,恭喜你!佛陀示现在你的时空,他能够讲你听得懂的话,他能够知道你的思考模式,为你说三乘的法,最后再开权显实讲到一佛乘。就是你能够跟他直接地见闻觉知,直接接触,而且直接地吸收他的教法,那是你有幸赶上应身佛。所以,应身佛的缺点就是他有时空限制,你要跟他生长在同一个空间;而且他的法有一定的法运,你要生长在他法运在的时候。所以应身佛的好处是,他亲自能够教化你,长时间地陪伴你,但缺点是他有时空限制。
如果这个应身佛时空一过了以后,怎么办?大地没有水了,已经没有月影了。不要怕,还有月亮,还有月亮在。佛陀的法身,虽然我们不能够透过见闻觉知直接跟他接触,但是你别忘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在<如来寿量品>说,佛陀的法身,每一个众生心里在想什么,他清清楚楚。你一旦忆念他,他马上跟你感应道交。当然,他不一定现身,但是你就积累了下一次见佛的因缘。所以在<如来寿量品>说,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有幸生长在有应化身出世的地方,而有些人是没办法出生在应身佛的地方?就是你没有经常地跟法身接触,没有忆佛念佛。
所以佛陀是两种教化,应身的教化跟法身的教化。这两个之间的相互作用,到下一品就会详细说明。这一品只是一个序分,就提出疑惑,等待<如来寿量品>佛陀的正式解说。
好,我们这堂课就讲到这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