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良想,车到山前必有路,路,这不就有了?

有些路,怎么走都不通;有些事,怎么做都不成。孑孓困顿时,你无法可解,又无处可逃,只能蛰伏休整,将面具戴在脸上,逢迎敌人,将心拽出来撕碎再缝合,重组一个全新的自我,然后踩着从前的那个自己重新踏上征程。

——1年前

第六十三章咬牙坚持

孟欣然活了近三十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艰难过。家庭不和和事业不顺叠加在一起,让她时时感觉自己每走一步都是咬着牙在坚持。

每一步,每一天。

来大道小学的第一天,她就在教学日记中写下一句话,授业、解惑,问心、明道,这注定是一条艰辛又孤独的探索之路,要么被打败,要么站起来,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她制定了一个详尽的计划,将看得见的成绩和看不见的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她不能重蹈姚芬芬的覆辙,在短期效益和显性成绩上失败了,就没有下面的文章可做了。

她就是想看看,“既要”“又要”到底能不能实现。

学校给孟欣然分的班是一个六年级毕业班,毕竟县名师的名头在冬县小学语文界还是响亮的。

孟欣然没有推脱,但她又要求带一个低年级的班。这种要求在旁人看来带点傻劲,因为带不同年级,意味着备课得备两份,批改量也是双份,这样的情况在县直学校有,那也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勉强安排,在乡镇学校,这种工作量首先是没有必要,再说她还有年幼的孩子。

校长魏芳倒为难了,无论是出于考虑孟欣然个人,还是考虑平衡别的老师,都不想这么安排,带不着班的老师心里还不是个滋味,最后得亏一个老师生病请假,孟欣然才如愿以偿又加了一个三年级的班。

刚接手,婆婆董爱莲就不大乐意了,阴阳怪气地说:“看吧,人家以为你是不受领导待见,被贬下来了,所以才敢这么欺负你,别人都享清闲,就给你压担子。”

孟欣然听着,也不反驳,只是说自己以后会忙,让婆婆多受累了。

董爱莲不大吃这一套,只连连叹气,嫌自己命苦,小行舟也可怜。

之后孟欣然便几乎一心扑在教学上了。六年级她基本按照常规教法,以盯基础过关和练题为主,三年级她留一半课堂抓课内知识巩固,一半课堂抓课外知识拓展,晨读课和习字课,她一节都舍不得浪费,同样对半分给课内外。

为了不浪费孩子们的时间,尽可能充分利用好每节课,提高成长的效率,课余时间孟欣然花大量的时间,去海量收集资源,备课时,课程设计尽量科学,讲关键,精练题,语言表述尽量精准,不兜圈子不绕弯子。

她有一个理念,讲语言文字知识,就要讲得像数学课一样精准凝练,课外拓展部分,则尽量做到涉及面宽,并且选择符合这个年龄段的趣味和方式。在对学生态度的要求上也是,宽严并济,严肃的知识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谁也不要打马虎眼,课外拓展的,倡导学生用扩散性思维去吸收。

可以说,她的每一节课都是精心构思巧妙实施的。时间太少,她想得到的太多,容不得浪费一星半点。

为了防止自己走极端,孟欣然得空就和任淑兰等几个年长教师切磋,也会向姚芬芬一类年轻老师取经,通过对她们的授课理念和方法的观察和反思,回过头来再检点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去伪存真。

每天晚上,孟欣然开车回家,给行舟讲故事哄睡后,无论多累,都要坚持记录教学日记,有时候记自己的收获,有时候记学生的进步,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对学生状态的观察。实在记无可记的情况下,她就要求自己给学生记成长册,每一个学生都不落下,无形之中逼她深入关注所有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小特点,久而久之,为她因材施教作了铺垫,也让她更能感受到教育的神圣和伟大。

每周一次的教研中,她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其他老师。但很多老师并不觉得她的方法有什么稀奇之处,不过是多此一举、徒增麻烦,有人则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怪她多事,认为她就是爱做些哗众取宠的无用功。唯有姚芬芬坚持了教学记录。当然这也是孟欣然后来才知道的。

刚下乡的这一学期,孟欣然太忙了。母亲邵敏见她太累,劝她工作日干脆别跑了,从大道小学回到县城的家里,开车也得将近一小时,早上六点就得起床做饭,晚上回来也得七点多了,到家还得照顾孩子,就这都不知道歇歇,还要备课写日记,真是瞎折腾。

孟欣然当然累,但她不服气,就得咬牙坚持,就要两头兼顾。

而原野,从头到尾都觉得她是没苦硬吃。有时候想坐下来和她说说话,她总是忙得没有空闲,时间长了,两人也就更加无话可说了。

原野觉得,这家越发不像个家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