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刘邦第九代孙,东汉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g líng)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一个28岁起兵、31岁登基称帝,3年时间完成从布衣到皇帝的角色转变,15年征战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唯一一位集中兴君主和开国皇帝于一身的帝王——刘秀。有人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高度评价刘秀开创的东汉王朝,认为和当时罗马帝国相互辉映,影响了整个世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千古一帝,似乎没有太高的知名度和存在感!这正常吗?有人说刘秀成功主要是运气好、敌人太弱。这样的评价,公允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有必要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刘秀。

(一)阶层之谜

在起兵前,刘秀到底属于哪个阶层?

过去,大概有三种说法:贵族说、布衣说、豪族说。依次来分析。

一、贵族说。有人据刘秀是宗室后裔这一点,认为刘秀属于皇室贵族这一阶层。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刘秀兼有太学生、贵族、豪强三种身份。”这种说法是值得商量的。原因如下:

一是宗室人口多。刘秀出生于西汉公元前5年,起兵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查到刘秀起兵时,全国大概人口数和全国宗室人口数。但是可以依据以下几则史料,大致作出一个判断。

据《汉书·地理志下》,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1223万户,总人口59594978人。

据《续汉书·郡国志五》,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全国共有4279634户,总人口2100万人。

据史料显示,新莽至东汉初期,全国人口大概是3500万左右。

刘秀虽然名为宗室后裔,但刘秀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尤其是到了西汉后期,刘氏宗室子孙遍布天下,达到十万之众。

据《汉书·平帝纪》,宗室子,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

很显然,这十万人,不可能都是贵族。

结合上述两个数据,我们不难算出,东汉初期全国每350人中,就有1人是刘姓宗室。

二是实行“推恩令”。为了减少诸侯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所谓推恩令,就是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具体到刘秀一脉,情况如下:

长沙定王刘发

舂陵节侯刘买

郁林太守刘外(非嫡长子,失去继承爵位资格)

巨鹿都尉刘回

南顿令刘钦

仅五代人时间,刘秀一脉祖先的官职已经从“王爷”断崖式下降到“县令”。到了刘秀这里,既没有爵位,也没有“公务员”编制。一个无职无爵的人,怎么看也不像贵族。

三是王莽废特权。西汉灭亡、新朝建立(公元9年-公元23年),王莽废除了汉朝宗室爵位与特权。

据《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及莽篡立,刘氏为侯者皆降称子,食孤卿禄,后皆夺爵。及敞卒,祉遂特见废,又不得官为吏。

这一时期,几乎覆盖了刘秀青少年时期。

由上述三点可见,刘秀这个宗室身份,含金量并不大。如果硬要说刘秀是贵族,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没落贵族。

二、布衣说。

大量史籍和文章,将起兵时的刘秀称为“布衣”或“匹庶”。

《后汉书·光武帝纪》范晔言:“(光武)性勤于稼穑……”

《后汉书·张纯传》,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於匹庶,荡涤天下,诛鉏暴乱,兴继祖宗……”

《续汉书·卷一》司马彪言:“至于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凭焉。”

《续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司马光言:“光武起布衣,诛王莽,亲冒矢石以得天下,名为中兴,其实创业,虽自立七庙,犹非太过,但称皇考,其谦损甚矣……”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在《汉二祖优劣论》:“汉之二祖,俱起布衣……”

《朱子语类》(南宋大儒朱熹与门人对答的集录)记载:“汉宗室只是天子之子封王,王子封侯,嫡子世袭,支庶以下皆同百姓,只是免其繇戍,如汉光武皆是起於民间也。”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司马温公行状》一文中表述:(司马光)又上疏英宗,言:“光武起布衣,得天下。”

武汉大学杨德炳教授认为:“刘秀起事前既无爵位又无官职,自然属于‘匹庶’范畴。”(杨德炳《关于刘秀与新莽末年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

然而,刘秀真的是布衣吗?

关于“布衣”,最著名的当属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千古名篇《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表述。

我认为,史家称刘秀为“布衣”,就好像诸葛亮自称“布衣”一样,不过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为了凸显刘秀草根逆袭能力之强。

《后汉书》作者范晔记载刘秀大哥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活脱脱一副潇洒公子哥模样,但却把刘秀塑造成了一个“性勤于稼穑”的憨厚青年。我们听听就可以了,切不可被范晔的春秋笔法骗了。

刘秀不是布衣!

理由如下:

一是布衣上不了太学。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王莽天凤中,(光武)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也就是说,刘秀在新莽天凤年间,到长安太学读过书。太学是西汉时期的最高学府,录取方式主要有“太常补送”(《汉书》“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和“郡国举荐”(地方官举荐当地出色的学生入学)两种。在古代,能够脱离劳动生产、安心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而且,太学并非你想去读,就能去读。就像在欧美国家上大学需要社会精英推荐一样,西汉上太学需要当世名师大儒推荐(汉代叫“察举”)。刘秀的叔父能够把刘秀送到长安太学读书,说明刘秀绝不是“布衣”。

二是布衣做不起生意。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

也就是说,在新莽末期,全国连续发生了蝗灾,导致盗贼四起。在地皇三年,南阳发生了饥荒,诸家宾客多为小偷。在灾荒之年,小偷都大面积去做宾客了,刘秀家不仅有吃的,而且“还有余粮”,还能拉到宛城去卖。在卖粮的过程中,还遇到一个叫李通的宛城人拿着图谶对刘秀说:“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后汉书·光武帝纪》,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如果刘秀真的是一介布衣、一个把自家粮食没吃完、拉到集贸市场销售的小小自耕农,李通有必要找刘秀兜售“复起之事”吗?反过来说,李通能向正在卖粮的刘秀兜售“复起之事”,说明刘秀的粮食生意做得还挺大,能被李通看得起。

三是布衣养不起宾客。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

什么是宾客?宾客,也叫门客、食客。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话说,就是闲时帮闲、忙时帮忙、战时帮凶的人。史籍并未详细记载,刘秀起兵之时,家里到底养了多少宾客。但很明显,一介布衣是没有条件在家豢养数量足以起义的宾客。

四是布衣闹不起革命。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

历朝历代,买兵器、起义,不仅风险大、容易掉脑袋,而且还烧钱。说一介布衣能牵头,也是玩笑话。

社会的阶层是多样的,并非除了贵族,就是布衣。

所以,刘秀并不是“布衣”。

三、豪强说。

两汉时期,豪强势力一直很强大。比如西汉时期颍川(今河南禹州)灌氏、郭氏,东汉千乘欧阳氏,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府,都有其族内子弟,连皇帝都要敬他们三分,这样的家族可以称为豪强。

想做豪强,起码要有两个基本要件:一要有财力;二要有势力。

我们以西汉颍川灌氏为例。灌氏代表人物是灌夫。

司马迁在《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道:“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

什么意思?灌夫家产有千万之巨,横行霸道于颍川,以至于颍川当地小孩传唱儿歌“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灭”,当地人对其恨之入骨。

灌夫的豪横不止于颍川。灌夫见到贵戚中有权有势、地位在其之上的人,不仅不以礼相待,而且还要想办法打压他们。

那么,刘秀是豪强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